博尔术用手指蘸水轻触炉壁,水珠瞬间汽化,“这是锻箭头的最佳温度。” 萧虎命军器监的汉人铁匠观摩学习,“蒙古锻甲术与汉地淬火法结合,” 耶律铸在旁道,可造出更优的军器 —— 这是技术融合的权谋。
镇北司官阿古拉主持登记,《军备援助册》分蒙古文、汉文两栏,左侧记战马 “炮 - 壹至叁佰” 编号,右侧注铁匠姓名与专长。“每匹马配草料手册,” 阿古拉对帖木儿道,手册记录每日食量与喂养禁忌,“按《军马饲养则例》执行,” 确保战马健壮。铁匠的工具也逐一登记:“博尔术的铁锤重三斤七两,”“学徒的火石袋含火绒三两,” 防止器械流失。
登记册的骑缝处盖 “虎臣” 印与术赤系狼首印,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汉人书吏用小楷誊抄汉文部分,蒙古书吏用畏兀儿体记录蒙古文,“双语对照,” 阿古拉强调,日后返还战马时需按册核验,“少一匹马、缺一件工具,” 都要按盟约赔偿。这种严谨的登记让援助从口头承诺变为制度约束。
萧虎在营地大帐宣布反哺方案:“按十马抽一的旧制,” 从三百匹战马中挑选三十匹健壮公马,暂由术赤系代养,“待炮阵稳固,” 即返还五十匹良驹,其中十匹为经过炮阵护佑的 “战阵马”。札剌儿台抚掌大笑:“萧公果然守信,” 他知道这些战马经监国阵营调养,存活率会比草原散养高两成,“不如约定明年秋高马肥时交割,” 那时正好补充冬春战马损耗。
反哺协议写入《盟约增补册》,特别注明:返还的战马需烙 “监国赠” 火印,与术赤系原马区分,“这些马将是同盟的见证,” 萧虎指着帐外的炮阵方向,“就像炮声与马蹄声的呼应。” 帖木儿立即命人记下条款,他清楚这种互惠不仅是军备交换,更是政治信任的加固。
炮坊前的空地上,博尔术支起临时锻炉,风箱拉动时 “呼哧” 作响,炉火映红他满是老茧的脸。他取来熟铁坯,在砧子上反复锻打,铁锤落下的节奏均匀有力:“第一百锤定形,” 箭头初具三棱状;“第二百锤开刃,” 刃口渐锐如霜,“第三百锤淬火,” 将箭头浸入克鲁伦河的冷水,“滋啦” 声中白烟升腾,硬度瞬间提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演示的最后,博尔术将箭头装在木杆上,对准仿制的察合台部皮甲射击,箭头应声穿透,卡在甲片缝隙中。“这箭头的三棱设计,” 周显上前细看,每个棱面都有血槽,“比汉地箭头的杀伤力强三成,” 若配合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