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斯基上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这位是当时苏军中最年轻、最耀眼的将星之一,以其大胆果断、敢于穿插的装甲作战而闻名。他指挥的部队,是北翼钳形攻势的“钳尖”。
格奥尔吉·扎哈罗夫上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他的任务,是在战线中部发动辅助攻击,牵制德军兵力,防止敌人增援南北两翼的主战场,是整个战役中不可或缺的“绿叶”。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他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是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兵力最强、装备最好、任务最重的“王者之师”。他就是南翼这把“铁钳”的绝对主力。因为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他很快就被晋升为苏联元帅。
相比于苏联那边众星云集、协同作战的“梦之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体系,简直可以用“僵化”、“混乱”和“悲哀”来形容。
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帅: 这位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是希特勒一位忠实的追随者。他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对战局的判断力,却实在不敢恭维。他更像是一个“传令兵”,而不是一个元帅。他的唯一任务,就是把希特勒那套不切实际的“固守原地,一步不退”的疯狂命令,原封不动地传达下去,并强迫手下执行。他就像一个被元首牵着线的“提线木偶”,完全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官应有的灵活性和决断力。
当灾难在6月22日降临,中央集团军群几天之内就被打得土崩瓦解时,希特勒终于想起了他那位被誉为“防御大师”的“救火队长”——莫德尔元帅。6月28日,布施被仓皇解职,莫德尔被紧急调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可此时,整个集团军群的主力,基本上都已经被合围或者歼灭了。让莫德尔来,已经不是“救火”了,而是让他来收拾一片烧成灰烬的废墟。
在布施元帅之下,那几位集团军的司令,如第3装甲集团军的莱因哈特、第4集团军的蒂普尔斯克瑞奇和第9集团军的约旦,都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他们比谁都清楚,死守在那个突出的“阳台”上,无异于自杀。他们也曾提出过进行战术后撤的合理建议,但无一例外,都被布施以“元首的命令”为由,严词拒绝。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被捆在原地,等待着那场红色风暴的最终吞噬。
可以说,这场仗还没开打,从指挥层面上看,胜负已分。一边是上下一心、协同作战、拥有极大自主权的专业将领团队;另一边,则是一个被独裁者的疯狂意志牢牢捆住手脚、主帅无能、将士绝望的僵化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