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推演。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四个主要的进攻方案,每一个,都可能将战争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方案一:南下巴尔干。 从乌克兰南部出发,像一把利刃,穿越喀尔巴阡山脉,直插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半岛。目标:夺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那是德国战争机器的“命根子”),顺便把巴尔干那几个德国的仆从国给“解放”了。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诱人,但风险也极大。斯大林和朱可夫一合计,这玩法太浪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侧翼还容易被德国人反包围。否决!
方案二:西乌克兰突击。 这是方案一的变种,主攻方向放在西乌克兰,目标是切断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联系,然后一路向北,打到波罗的海,把德国人包个更大的饺子。
这个方案,还是那个老问题,太贪心,战线拉得太长,风险不可控。而且,德军在乌克兰南部的装甲部队,都是精锐,硬碰硬划不来。再次否决!
方案三:硬啃波罗的海。 主攻方向放在北方,目标是解放波罗的海三国,然后直取东普鲁士的老巢——柯尼斯堡。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直接。但问题是,德国人在那儿修了着名的“豹线”防御工事,跟个铁王八一样,到处是碉堡、雷区和要塞。硬啃这块骨头,肯定要崩掉满嘴牙,伤亡太大,不划算。继续否决!
方案四:中路突破,直捣白俄罗斯。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把主攻方向,放在德军战线中部的白俄罗斯。这里,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向东突出的“阳台”,地形虽然有沼泽,但德军的防御相对薄弱,兵力也分散。
苏军的计划是:用南北两支巨大的铁钳,同时发动钳形攻势,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会师,把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这支拥有近百万兵力的庞大集团,一口吞下,包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大饺子!
经过反复推演,斯大林和他的元帅们一致认为,这第四个方案,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也最稳妥的“唯一安全选项”。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一块肥肉啊!
1944年5月底,计划最终敲定。这次将决定战争命运的史诗级行动,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代号——“巴格拉季昂”。
这个名字,来源于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彼得·巴格拉季昂亲王。他是在1812年抵抗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一位名将。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次行动,其寓意不言而喻。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