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非常个人化,也极其现实的因素:纳粹那套臭名昭着的“家族连坐法”。还记得我们上一回讲的吗?高级军官如果投降或者不忠,其家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意味着,肖尔蒂茨违抗命令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在用自己远在德国的妻子和孩子的生命,进行一场豪赌。
这使得他的最终抉择,不仅仅是理智的胜利,更是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个人担当。他甚至通过诺德林,秘密向盟军传递信息:请你们,尽快向巴黎推进!他从一个命令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拯救巴黎的共谋者。
第四方力量:戴高乐的政治决心。
当巴黎城内激战正酣、暗流涌动的时候,决定性的力量,正在从城外逼近。
戴高乐在阿尔及尔得知巴黎起义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向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施压,言辞激烈,态度坚决,只有一个要求:必须由法国军队,率先解放巴黎!
艾森豪威尔一开始是犹豫的。从纯军事角度看,绕开巴黎这个“硬骨头”,直插德国本土,才是最快、损失最小的选择。
但戴高乐的理由,是政治性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必须由法国人自己解放自己的首都,这样才能向全世界宣告,法兰西没有亡,法兰西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了!这是民族尊严的问题。
第二,当时城内起义的主力,是共产党领导的。如果盟军绕过去,巴黎城内出现权力真空,那很可能就被共产党给控制了。这绝对是戴高乐和西方盟国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终,艾森豪威尔被说服了。他下令,由菲利普·勒克莱尔将军指挥的法国第二装甲师,立刻脱离美军指挥序列,调转方向,向巴黎全速疾驰!
8月24日傍晚,勒克莱尔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在万众欢呼声中,率先冲入了巴黎市区。狂喜的市民们,涌上街头,他们亲吻着法国士兵和他们的坦克,哭着,笑着,高唱着《马赛曲》。全城的教堂,在沉寂了四年之后,终于再次为自由,敲响了钟声!
8月25日,最后的战斗结束了。肖尔蒂茨将军,在德军总部莫里斯酒店,向勒克莱尔将军正式投降。在签署完命令所有德军据点停火的投降书后,这位德国将军,如释重负。他拯救了巴黎,也完成了对自己军人荣誉的最后救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希特勒得知肖尔蒂茨将军向盟军投降、未执行“炸毁巴黎”的命令后,勃然大怒,怒斥其为“无耻的叛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