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之手。
8月7日,他任命了一位将军,前往巴黎担任军事总督。这位将军,名叫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一个以冷酷、高效、坚决执行命令而闻名的普鲁士军人。
希特勒选他,目的再明确不过了。肖尔蒂茨在东线战场上,以执行“焦土政策”而闻名。希特勒相信,他是执行自己那套疯狂意志的完美工具。
在任命肖尔蒂茨的时候,希特勒给了他一道明确得不能再明确、也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命令,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电报,反复地、神经质地强调:
“这座城市,绝不能落入敌手,与其这样,不如让它成为一片废墟!”
巴黎所有的桥梁,必须被炸毁;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所有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必须被付之一炬。
希特勒那句充满魔咒般的质问——“Brennt Paris?”(巴黎在燃烧吗?)——从此,就像一片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了这座城市的上空。
四方博弈:一场拯救巴黎的生死豪赌
当肖尔蒂茨将军抵达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屁股底下坐的,根本不是一个总督的宝座,而是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第一方力量:巴黎人民的起义。
8月19日,在法国共产党领导人罗尔-唐基的号召下,巴黎城内的抵抗力量,发动了全城武装起义。警察局被占领,街道上筑起了街垒,到处都是枪声。巴黎人民,在被压抑了四年之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争取自由。
肖尔蒂茨手里,有大约2万名德军士兵,装备精良。这股力量,足以在巴黎街头,制造一场可怕的血腥屠杀,但要想完全控制住这座拥有数百万人口、且人人奋起反抗的城市,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巴黎,陷入了一种极其危险的僵局。
第二方力量:一位中立国外交官的斡旋。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位关键人物,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瑞典的总领事,拉乌尔·诺德林。
作为中立国的外交官,诺德林成了德军和抵抗力量之间,唯一可以沟通的桥梁。这位勇敢而不知疲倦的瑞典人,在他的办公室、德军总部莫里斯酒店、以及抵抗力量的秘密据点之间来回穿梭,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这座城市,争取着一线生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根据后来着名的纪实文学《巴黎在燃烧吗?》一书记载,诺德林和肖尔蒂茨之间,有过几次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