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在经历了“最长一日”的残酷登陆后,盟军虽然在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上撕开了五个缺口,但他们所建立的,不过是一个狭窄、脆弱、且互不相连的沿海走廊。所有的D日计划,都已严重滞后。卡昂、圣洛等关键城市,依旧在德军手中。诺曼底战役,从一场决定性的登陆,迅速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窒息的、一寸一寸地争夺土地的消耗战。
现在,日历翻到了1944年的7月。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诺曼底的田野,也炙烤着双方指挥官那早已绷紧到极限的神经。僵局,必须被打破。
登陆已经整整四个星期了,但盟军的战略突破,依旧遥遥无期。
在东线,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和加拿大军主力,仍被死死地围困在卡昂城下。他们就像一头撞上了铁门的公牛,反复冲击,却屡屡被撞得头破血流。
在西线,布莱德利指挥的美军,则深陷在“博卡日”那个绿色的地狱里,逐条树篱、逐块田地地进行着血腥的争夺,推进速度慢到令人绝望。
对面的德军,虽然在盟军强大的火力和空中优势下,疲惫不堪,损失惨重,但他们依然能凭借着地形优势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组织起有效的、节节抵抗的防线。
在德军的高层,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新上任的西线总司令冯·克卢格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
隆美尔,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沙漠之狐”,此刻心灰意冷。他多次向希特勒的总部,发出措辞严厉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军事形势,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他甚至在报告中,隐晦地暗示,元首应该从政治上考虑应该做点什么了(就是与盟军议和)。这句话在希特勒面前可以说是犯了大忌,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而克卢格,则扮演着一个更复杂的角色。他表面上对元首表示乐观,刚开始他对隆美尔很有看法,总觉得隆美尔被失败情绪笼罩,后来,当克卢格从前钱视察下来,克卢格完全改变了看法,他觉得隆美尔是对的,并开始秘密地策划,一旦战线崩溃,该如何组织一场有序的撤退。
前线的士兵们,则在用生命,感受着这场消耗战的残酷。在卡昂北郊的拉塞纳高地上,英军第3步兵师为了几个不起眼的高地,与德军反复拉锯,伤亡枕藉。而在博卡日地区,美军的工程兵们,则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清理着那些被德军用来当做路障的树篱和土堤。
诺曼底,变成了一台巨大的绞肉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