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初,大西洋之战进入了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白热化顶点。
邓尼茨的U艇部队,在数量上达到了顶峰,狼群战术的运用也日臻成熟。1943年3月,U艇的战果达到了整个战争期间的最高点,一个月内击沉了超过120艘船只,总吨位接近70万吨——那个邓尼茨梦寐以求的数字。英国的补给状况,一度危急到有传言称战争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邓尼茨本人,也在这年1月,接替了老迈的雷德尔,成为了德国海军的总司令,登上了个人权力的顶峰。
然而,这辉煌的顶点,恰恰是崩溃的前夜。
1943年5月,后来被幸存的德国潜艇部队,用颤抖的声音称为“黑色五月”的这个月份,战局发生了雪崩式的、不可逆转的逆转。盟军在过去几年里,卧薪尝胆,积累的技术、战术和情报优势,在此时此刻,集中爆发了。它们形成了一套致命而高效的系统性反潜体系,彻底地、无情地击溃了狼群战术。
这场胜利,并非源于某一种单一的“超级武器”,而是多个系统协同作战的结果。它堪称是现代网络中心战的雏形:
制空权的延伸——关闭“空中缺口”:在广阔的大西洋中部,有一片区域,因为超出了当时陆基飞机的航程,被称为“黑色深渊”。这里一度是U艇最安全、最惬意的猎场。但随着航程更远的B-24“解放者”轰炸机的大量服役,盟军终于能够为这片“黑色深渊”,提供持续的空中掩护了。U艇从此在大西洋上,再无安全藏身之所。
移动的机场——护航航空母舰:美国那恐怖的工业力量,开始展现威力。大量廉价、用货船船体改造的、可以快速建造的护航航空母舰,像下饺子一样开始服役。这些被戏称为“吉普航母”的小航母,虽然不起眼,但却能为每一支护航船队,提供专属的、随叫随到的空中力量。反潜作战,从此不再仅仅是被动的防御,盟军可以组建由一艘护航航母和几艘驱逐舰构成的“猎杀小组”,主动出击,猎杀U艇。
科技的利刃——雷达与声呐:新一代的、工作在厘米波段的机载雷达,可以清晰地探测到U艇露出水面那小小的潜望镜或通气管,即使在黑夜或浓雾中,也无所遁形。而被安装在几乎所有护航舰艇上的高频定向仪(绰号“哈夫达夫”),能够瞬时测定正在发出无线电信号的U艇的方位,引导猎杀小组,像猎鹰一样直扑目标。而“刺猬弹”这种新式的、向前抛射的反潜迫击炮,可以在不丢失声呐接触的情况下,对潜艇进行饱和攻击,极大地提高了猎杀的效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