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于是,在德国海军内部,一场雷德尔的“巨兽”与邓尼茨的“狼群”之间的战略分歧,激烈地展开了。这堪称德国海军的“理论内战”。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希特勒选择了雷德尔的“Z计划”。传统海军思想的深厚根基,以及元首个人的审美偏好,压倒了邓尼茨的实用主义。
然而,这场内部斗争的破坏性,还远不止于此。一个更致命的、来自外部的因素,是德国海军与赫尔曼·戈林领导的德国空军之间那无法调和的军种矛盾。
戈林,这个浮夸、贪婪、权力欲极强的帝国元帅,把德国所有的飞机都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他坚决抵制海军建立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兵部队。这直接导致了德国海军航空力量发展的严重滞后。耗费巨资的“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舰,虽然在1938年就风光下水,但直到战争结束,它都未能完工服役。原因很简单——戈林根本不给它配备专属的舰载机联队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一艘没有飞机的航母,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漂浮的钢铁棺材。
更要命的是,海军在广阔的大西洋上作战,急需远程海上侦察机来寻找目标。最适合干这个活的飞机,是Fw 200“秃鹰”远程巡逻机。但这种飞机的控制权,也被戈林牢牢地抓在空军手里。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一幕:空军飞行员缺乏专业的海上导航和舰船识别训练,他们在大西洋上空兜风,找到了盟军船队,往往更热衷于自己扔下几颗炸弹攻击船只,以便抢功,而不是耐心地为远处的U艇或水面舰队提供持续的侦察和引导。这种缺乏协同的“单干”行为,极大地削弱了德国海军的整体作战效能,无数战机因此而错失。
现在,我们可以给“Z计划”做一个总结了。这个计划,从根本上说,是一场基于狂妄自信的战略误判。
首先,它严重脱离了德国的工业能力和希特勒的战争时间表。雷德尔和他的幕僚们,在勤勤恳恳地为一场计划在1945年才爆发的未来战争做准备,而他们的元首,却在1939年就迫不及待地点燃了战火。战争提前了整整六年,宏伟的“Z计划”才刚刚开了个头。
其次,建造巨型战舰耗费的巨量钢铁和资源,直接挤占了陆军坦克和潜艇部队的份额。这导致战争爆发时,邓尼茨梦寐以求的“狼群”也只是个雏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后,与空军的制度性矛盾,使得这支尚未成型的水面舰队,注定将会在缺乏空中掩护和侦察的情况下,赤裸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