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问题分为四条:
这场惨胜,带来了深刻的战术反思:
1. 火力准备与摧毁性打击
之前美军对两栖登陆的认识是“压制炮火”,只要在部队登陆时遏制敌人火力就算完成任务。但塔拉瓦证明,这远远不够。日军的钢筋混凝土掩体经受住了密集炮击,等登陆部队上岸后,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几乎完好无损地恢复了火力。
战后,太平洋舰队下令修订火力标准,明确提出:
登陆前必须实施“系统性歼灭打击”,将滩头和后方防御体系彻底夷平。
从此,美军在后续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硫磺岛登陆战中,常常要持续数天乃至数周的航空和舰炮饱和式轰炸,确保“彻底摧毁”而不是“部分压制”。
2. 登陆载具与火力支援
塔拉瓦证明,普通的登陆艇在低潮时根本无法越过珊瑚礁,成批士兵只能跳下船,趟着深水徒步向岸推进,变成日军火力的活靶子。
虽然LVT“鳄鱼”两栖履带车能越礁,但它原本是运货用的,装甲薄弱、火力微弱,很多“鳄鱼”在上岸后被日军近距离反坦克火力击毁。
战后,海军和陆战队联合提出紧急改进方案:
为LVT加装防弹钢板
安装机枪、37毫米火炮等直接支援火力
研制新型号“LVT-4水牛”两栖战车——既能运兵,又能作战
这一改进,成为后续太平洋战役中登陆火力突击的重要支柱。
3. 潮汐情报与水下障碍
塔拉瓦的潮汐误判,直接导致LVT数量不足和普通登陆艇无法靠岸,形成大规模溺水和暴露在浅滩的惨剧。
战后,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成立了潮汐与水文情报研究所,对每一座目标岛屿进行详细的气象、海流、潮汐测绘,还开展潜水员实地侦察。
此外,一支全新的专业部队——“水下爆破队”应运而生。这些队员训练在夜间秘密潜入,清理礁盘上的水雷和障碍物。他们就是今天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雏形。
4. 协同指挥与战地灵活性
塔拉瓦的指挥系统,过分强调“分阶段作战”和预设计划,滩头部队和后方舰队联系不畅。战况变化时,登陆指挥官缺乏授权灵活应对,增援和火力支援的节奏错乱。
战后,太平洋两栖部队修订了指挥原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