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了莱城,麦克阿瑟的目光立刻投向了东北方的休恩半岛。半岛顶端的芬什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建立大型海空军基地的绝佳地点。
1943年9月22日,也就是占领莱城后不到一周,经验丰富的澳大利亚第9师,再次担当主力。他们在休恩半岛的东端,一个叫“红滩”的地方成功登陆。
登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但澳军士兵凭借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与从内陆赶来的友军部队配合下,经过了近十天的激战,于10月2日成功占领了芬什港。
日本人当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从本土紧急调来了第二十师团,试图发动反扑,夺回芬什港。
然而,此时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军手中。
这支增援部队,在运输途中,就遭到了美国第五航空队轰炸机的轮番“照顾”。大量的运输船被击沉,数千名士兵还没踏上新几内亚的土地,就葬身鱼腹。
少数侥幸登陆的日军,在10月中旬对澳军阵地发动了反扑,但很快就被强大的火力击溃。到了12月,残余的日军被迫向半岛北端的锡奥地区撤退,一路上被盟军追着打,损失惨重。
芬什港的陷落,其战略意义是巨大的。
盟军的工兵部队迅速进驻,将这里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前进基地。深水港里停满了军舰和运输船,新修建的机场上,则布满了B-24“解放者”轰炸机和P-38“闪电”战斗机。
从此,整个新几内亚东北部的天空,彻底变成了美国人的天下。日本的航空兵,再也无力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
麦克阿瑟的反攻机器,终于加满了油,换上了全新的引擎。他准备要来一次真正的大跳跃了。
到了1944年初,麦克阿瑟的部队已经控制了休恩半岛。按照传统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法,下一步他们应该去进攻日军在汉萨湾和韦瓦克的重兵集团。在这两个地方,日军第18军的主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正严阵以待,准备和盟军好好地打一场消耗战。
但麦克阿瑟,根本不准备陪他们玩了。
麦克阿瑟和他的参谋们,看着地图,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构想:我们放弃汉萨湾和韦瓦克,不打了!我们直接跨过这两个地方,向西跳跃超过500英里(约800公里),直接攻击日军防御薄弱的荷兰迪亚和艾塔佩!
这个构想,就是“蛙跳”战术的精髓。麦克阿瑟后来解释道:“我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