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了自己想要的土地,还通过削弱德国、控制波兰,成功地在自己的西部边境,建立起了一个宽阔而稳固的战略安全缓冲区。这个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国沙皇都梦寐以求的战略纵深,终于在斯大林的手中,得以实现。
再次,他在远东的利益,也得到了初步的满足。 通过“对日作战”这张王牌,斯大林成功地从罗斯福那里,获得了关于南库页岛、整个千岛群岛,以及中国大连、旅顺等港口权益的初步承诺。虽然这些交易,在当时还停留在秘密谅解的层面,但它为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将这些利益正式写入秘密协定,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斯大林,兵不血刃地,为苏联在战后成为一个太平洋大国,铺平了道路。
最后,他在未来联合国中的核心地位,也得到了确认。 罗斯福提出的“四个警察”主导国际安全的构想,让斯大林非常满意。这意味着,战后的苏联,将不再是过去那个被西方世界孤立和敌视的“异类”,而是将作为世界新秩序的奠基者和核心成员之一,拥有对国际事务的巨大影响力和“一票否决权”。
简而言之,斯大林来到德黑兰的时候,他最大的期望,可能只是想拿到一张关于“第二战场”的、不会再被拖延的“期票”。结果,他不仅成功兑现了这张期票,还顺便把波兰的版图、远东的利益和在联合国的地位,这三颗极具战略价值的种子,一起播种了下去。
当他乘坐专列,缓缓驶离德黑兰,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他那张一向不苟言笑的脸上,想必是露出了真正满意的笑容。他心里非常清楚:战后的东欧,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也已近在眼前。
美国:未来的“老板”(但也要承担最多的责任)
如果说斯大林是德黑兰会议上最大的“实利”获得者,那么罗斯福领导的美国,则是最大的“势利”赢家。他所获得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土地,而是对未来整个世界格局的主导权。
罗斯福的收获,同样是极其丰厚的:
第一,他成功地将苏联,牢牢地捆绑在了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之中。 他让斯大林认可了联合国的雏形,以及“四大国”共治的框架。这对于避免战后世界重回各国各自为政、纷争不断的旧秩序,至关重要。通过这个框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国家,其全球领导地位,也得到了法理上的确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他获得了苏联对日作战的宝贵承诺。 虽然这个承诺附带了诸多条件,但斯大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