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上一回我们说到,在乌克兰冰冷的冬季中,曼施坦因元帅发动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天才的一次反击,但最终仍在苏军压倒性的力量面前,迎来了决定性的失败。第聂伯河防线的全面崩溃,标志着德军再也无力回天。
然而,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取决于战场上的炮火。当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奋战时,一场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没有硝烟的较量,早已在温暖的南国拉开了序幕。现在,就让我们暂时将视线从欧洲的战场上移开,回到1943年11月的那个关键时刻,飞往伊朗的首都——德黑兰。在那里,三位真正决定着世界命运的巨头,将举行一次史无前例的会晤。
就在德黑兰会议召开前几天,中美英三国,在金字塔下。那是一场主要讨论亚洲战场和对日作战话题的峰会,也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能够与西方世界最顶级的列强,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平等地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中不可或缺的“四强”之一。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尊重和地位,是千千万万中国军民,用长达六年的浴血奋战,用无尽的牺牲和不屈的意志,一点一滴换来的。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没有片刻停留,立刻登上了专机。因为他们知道,在东方,还有一位更为重要,也更为棘手的盟友,正在等待着他们。这个人,就是苏联的最高统治者,约瑟夫·斯大林。
三巨头的首次会晤,即将上演。而仅仅是为这次会晤选择一个地点,就上演了一场充满了权力、心计和博弈的“前哨战”。
为三位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找一个能同时让他们感到满意、安全和方便的会面地点,这本身就是一道极其困难的外交难题。
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同时也是一位因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希望会场能选在一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且医疗设施完善的地方。他最初的提议,是北非的某个城市,甚至是远在白令海峡的阿拉斯加。这样,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长途飞行的劳顿。
丘吉尔,这位大英帝国的掌舵人,则本能地希望将会议地点,设置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他提议过地中海的塞浦路斯,或是刚刚成功举办了开罗会议的埃及。在他看来,在自家的地盘上开会,既安全,又能彰显大英帝国的余威。
然而,这两位西方巨头的提议,都在莫斯科,撞上了一堵冰冷而坚硬的墙。
斯大林,这位钢铁般的苏维埃元帅,用一种不容置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