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14日凌晨,彻底地、不可逆转地瓦解了。
当第二天清晨的阳光,再次照亮这座饱经战火的山岭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埃德森岭南麓的山坡和丛林边缘,到处都躺满了日本士兵的尸体,有些地方甚至堆积如山,形成了一条令人作呕的“尸体沟”。而美军的阵地上,虽然也伤亡不小,但防线,总算是守住了。
据战后统计,在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血战中,日军“川口支队”阵亡人数超过1200人,几乎被打残。而美军方面的伤亡,则不到100人。这场被称为“埃德森岭之战”(后来也被称为“血岭之战”)的战斗,以美军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战斗结束后,疲惫不堪的陆战队员们,很多人都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了恍惚和崩溃的迹象。就连埃德森上校本人,在确认阵地已经安全之后,也因为极度的疲劳而几乎昏倒。当范德格里夫特将军赶到前线,看到埃德森和那片尸横遍野的战场时,他紧紧地握住埃德森的手,由衷地赞叹道:“埃德森,你和你的部下,用你们的勇气,挽救了整个瓜达尔卡纳尔,也可能挽救了整个太平洋战局。”
埃德森岭保卫战的胜利,对整个瓜岛战役乃至太平洋战争的进程,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英雄与罪人:战后的不同命运
而那位在指挥所里亲自端着卡宾枪、用扩音器咆哮着“把他们打下去”的埃德森上校,则一战封神。他因为在此次战斗中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卓越指挥,被授予了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荣誉勋章。“埃德森岭”这个名字,也永远地取代了“拉沃岭”,成为了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上,与“贝劳森林”、“硫磺岛”齐名的、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圣地之一。
至于那位发动了这次自杀式攻击的川口清健少将呢?他的命运,可就没那么光彩了。在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退回丛林之后,他因为指挥失当、损失惨重,很快就被解除了指挥权,灰溜溜地被送回了日本本土。从此,这位曾经的“悍将”,基本上就告别了主要的战争舞台,在冷板凳上度过了余生,成了日本陆军内部一个不愿被提及的、‘惯性思维导致失败’的典型反面教材。
惯性思维的失败与战术思想的演进
更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战术思想的演进上。埃德森岭的惨败,与田纳鲁河的教训一起,像两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打醒了日本陆军那些还沉浸在“白刃突击天下无敌”幻想中的狂人。他们终于开始(虽然是极不情愿地)承认,光靠“精神注入”和“万岁冲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