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元首”。把所有说德语的人都统一到一个“大德意志帝国”里,是他所谓的“历史使命”。吞并与德国同文同种的奥地利,是他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步。更何况,奥地利还是他的出生地,把“老家”并入自己的帝国,这对他个人的虚荣心也是极大的满足。
挑战凡尔赛,重塑格局: 公然吞并奥地利,就是对《凡尔赛和约》和《圣日耳曼条约》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比进军莱茵兰更进一步,将彻底改变中欧的地缘政治格局。
战略价值巨大: 拿下了奥地利,德国的版图就能向东南方向大大扩展,不仅能获得奥地利的人力、矿产(如铁矿石)和外汇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在战略上三面包围捷克斯洛伐克!为他下一步肢解捷克这个眼中钉,铺平了道路。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吞并奥地利,对希特勒来说都是势在必行,志在必得!
既然目标已定,剩下的就是怎么动手了。希特勒这次学“乖”了点,没像啤酒馆政变那样直接动武,而是先玩起了政治讹诈和内部颠覆的把戏。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施尼格“请”到了他位于阿尔卑斯山上的别墅“鹰巢”。名为喝茶聊天,实为“鸿门宴”!据舒施尼格后来回忆,希特勒简直就像个疯子,对着他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咆哮、威胁和羞辱,还叫来几个德国将军在旁边“站台”示威。最终,在巨大的军事和心理压力下,舒施尼格被迫同意了希特勒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任命奥地利纳粹党的头子阿图尔·赛斯-英夸特担任内政部长,掌控奥地利的警察大权!这等于把刀柄直接送到了纳粹手里。
希特勒这次动手前,特意跟他的“好兄弟”墨索里尼打了个招呼。想当年(1934年),正是墨索里尼的干预才阻止了他吞并奥地利。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德意已经是“轴心”伙伴了(虽然还没签正式盟约)。墨索里尼因为埃塞俄比亚问题需要德国支持,也看清了英法的软弱,于是这次他很“识时务”地表示:“兄弟你看着办,我没意见!” (这句表态,对希特勒来说至关重要,等于扫清了最后一个可能进行军事干预的外部障碍。)而舒施尼格向英法求救呢?得到的回应依然是“我们表示同情,但爱莫能助”。内外交困之下,舒施尼格万念俱灰,被迫宣布辞职。接任总理的赛斯-英夸特,则立马按照柏林的指示,向德国发出了“邀请”——请求德军进入奥地利“帮助维持秩序”! 这出“邀请”戏码,演得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