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六队的一座春秋墓葬中重见天日。这座墓葬规模虽不大,却出土了青铜鼎、豆、鉴、匜等成套礼器,表明墓主身份显赫,可能是吴国的中上层贵族。同出的青铜剑、戈等兵器,与提梁盉共同勾勒出春秋晚期吴地贵族的生活图景——他们在宴饮祭祀中使用精美的青铜礼器,在战场上挥舞着锋利的兵器,彰显着“尚武崇礼”的文化特质。
考古发现显示,这件提梁盉与无锡鸿山越墓出土的硬陶鼓座、盘蛇玲珑球形器等文物存在文化关联。鸿山越墓的蛇形纹饰与提梁盉的蟠螭纹遥相呼应,暗示着吴越两国在青铜艺术上的相互影响。此外,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其莲瓣纹饰与提梁盉的云雷纹在美学理念上亦有相通之处,共同体现了江南文化的一脉相承。
提梁盉的传世之路充满传奇。出土后,它被苏州博物馆征集入藏,成为该馆青铜器藏品中的翘楚。2019年,在“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特展中,这件提梁盉与吴王夫差剑、春秋青铜编钟等同台亮相,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凝视。
四、多维价值的深度叩问:从酒器到文明符号
历史价值上,蟠螭三足提梁盉是春秋晚期吴越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其器型融合了中原青铜盉的庄重与江南水乡的灵秀,纹饰则体现了吴越地区对龙蛇图腾的崇拜。这种文化融合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亦有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提梁盉的蟠螭纹,正是这种“荆蛮化”进程的艺术表达。
艺术价值上,提梁盉堪称春秋青铜艺术的巅峰之作。其蟠螭纹的“多层浮雕”技法,将主纹、地纹、辅纹有机结合,形成“三层花”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法在同期中原青铜器中极为罕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学勤曾评价:“此盉纹饰可与《散氏盘》媲美,是春秋金文艺术的代表”。
工艺价值上,提梁盉揭示了吴越青铜铸造的核心技术。其复合铸剑法将低锡青铜的韧性与高锡青铜的硬度结合,使器身既能承受高温铸造,又能保持细腻纹饰。而蟠螭纹的制作,需在泥范表面雕刻出细密的阴槽,再填入锡料熔铸,最终形成如鱼鳞般的立体纹饰。这种“铸槽填锡”工艺在汉代以后逐渐失传,提梁盉因此成为研究古代冶金技术的“活化石”。
文化价值上,提梁盉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并重”的哲学思想。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与纹饰中蕴含的龙蛇崇拜、云雷纹的宇宙观相互印证,暗合儒家“器以载道”的理念。正如卷后明代画家文徵明题跋所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