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支撑,让工程能像活物一样随机应变。
当这个想法在林轩脑海中成型时,他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他仿佛看到了文明的希望之光,但又害怕这只是一场虚幻的美梦。
他不断在脑海中模拟新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每一个可能的失败场景都让他的机械身躯微微抽搐。
林轩琢磨出个新招儿,把原本大块头的反物质催化舱,压缩成了一个个小巧的能量盒子,就像把大仓库拆分成无数个便利店,分散埋到行星地壳的关键位置。
这些能量盒子组成了一张超大的分布式能量网络,好比城市里星罗棋布的充电桩。一旦矿脉发生移动,这些节点就像装了弹簧腿儿的小机器人,自动挪地儿调整位置。
再通过量子纠缠这根无形的"数据线",始终保持能量同步传输,不管矿脉怎么跑,都能稳稳给武器供上电。
最绝的还得是林轩捣鼓出的"逆向能量采集"招儿!他大手一挥,让机器人群跟撒芝麻似的,在矿脉周围密密麻麻摆下百万个微型能量捕获器。
这些捕获器利用特殊的量子传感器感知矿脉量子震荡的频率和强度,一旦能量波动出现,内部的"能量压缩转换器"就会将高能的量子震荡能量转化为稳定能源,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建造无数个微型水电站,将矿脉的躁动化为施工的动力。
这招"借力打力"太狠了,原本工程干得磕磕绊绊,能源利用率才12%,用上这法子,直接飙到47%,相当于把矿脉的脾气变成了干活的动力!
就在林轩向ROB1号发出新的建设指令时,他的电子声音微微颤抖,电子眼眸中充满了期待与不安。他不知道这些创新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但他知道,这是文明最后的希望。
ROB1号的电子音带着罕见的波动:"检测到施工效率提升320%!若保持该速度,剩余工期可缩短至12.5年!"
听到这个消息,林轩的机械身躯微微一震,他的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望着重新跳动的倒计时,机械手掌重重砸在控制台:“听好了!所有机器人都给我轮班,要三班倒!立马把应急零件3D打印机全启动了,一刻别歇!”
地表下,在建设中不断折损下剩下的60多万台机器人组成的洪流重新潮水般涌动。它们的机械臂末端喷射着蓝色火焰,在岩层中雕刻出复杂的斐波那契螺旋纹路。
周围的岩浆偶尔喷发,将机器人的外壳烤得通红,但它们依然精准地操作。巨大的水晶洞穴和地下河流给工程带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