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议论政事。
张静婉仍旧是第一个上前。
她的语气仍旧平缓,与她相熟的林若初却能看出她眼中多了些许急切。
并不是为争抢第一的着急。
而是某种压抑已久的迫不及待。
“民乃国之根基,保民乃最大天道,古语有云‘大夫出疆,专之可以’,旦米粮,万民命,赈灾救民乃钦差第一要责,应当清查国库粮食去向,若真为救民,而非借机私吞,则应当重赏嘉奖,以告天下百姓。”
张静婉答完,郑玉淮紧随其后:
“还可借此事纠察赈灾章程是否有冗杂、繁琐之漏洞,导致钦差下放赈灾粮的申请时不能
及时得到回应。”
“若此督办钦差是心怀天下者,甘愿担责,以救万民,能及时放粮赈灾,若此督办钦差是循规蹈矩的迂腐之辈,不敢冒进,等到放粮令下了才敢放粮,那饿死的冤魂要去何处诉冤?这些百姓的性命又当由谁来担责?”
“所以我认为应当以此事为鉴,纠察赈灾章程,避免因放粮不及时导致百姓之祸。”
郑玉淮所言角度新且尖锐,黄立等吏部官员闻言眼前俱是一亮。
尤其是黄立,他欣赏的目光落在郑玉淮身上,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个后宅夫人竟能说出他的心中所想。
他选这道题目有私心。
便是想借殿试,提出吏部一直想要解决的章程冗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折子递到圣上面前多次,赵太后都未曾批阅。
也与叶相议过,叶相只让他等太后的决议。
这事一拖再拖,吏部官员们是忙的苦不堪言。
地方递上来的一章文书要连审数遍,等其他相关的六部盖了章,再送回来,他们再审,审完才能将文书递下去执行。
这一轮轮审下来,没有一月也要半月,许多事都耽误了。
生了变,就要再递文书,他们再审,转着圈地去做这些重复又没有意义的事。
黄立无法,便想借着殿试将此事提出。
他其实没抱太多希望,一群女人,哪能点明这道题目里的真正问题所在,她们能提到一二,给太后和叶相提个醒,他就谢天谢地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
这位郑玉淮居然如此一针见血。
黄立望着她,脑中思绪立刻活络——
此人定能成为留京任官的八人之一,说不定还能入围三甲!
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