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在大食堂用餐。
饭菜是大烩菜配棒子面窝头,还有新鲜红薯。
在这个季节,能有白菜萝卜已经不错了,至于细粮,根本见不到。
都来到农村当知青了,还以为会有城市的定量供应呢。
"关响,这条件也太艰苦了吧。"
程建军拿起窝头,顿时傻眼了,后悔不已。
干爹给了他一百块,他自己存了些钱,再加上父亲给的路费,全用来买了一块手表,结果现在花光了。
出发时他没带一粒粮食,才吃了第一顿饭,就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
"不算差的,每人两个窝头、一根红薯当作主食。"
关响咬了一口窝头,满口都是儿时父亲的味道。
那时他吃粗粮,父母却悄悄吃细粮,心里很不是滋味。
韩春明也说:"这已经很好了,我听说以前去黄土高原插队的人,吃的可是黑馍馍呢。"
春明家里人口多,长期吃粗粮,偶尔搭配些细粮,窝头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
这下只有程建军一个人觉得难以下咽,棒子面噎得慌,嗓子也发干,吃多了甚至觉得嗓子都哑了。
由于玉米磨得不够细,颗粒粗糙,要是混合些白面做二和面还行,单吃棒子面,虽然闻着香,实际口感却不佳。
一顿饭下来,这一桌其他知青反应各异,但都接受了窝头,把分到的窝头和红薯吃得干干净净。
程建军担心挨饿,硬着头皮吃完,当场就想给家里写信,不,是想打电话,看看能不能寄些细粮过来。
“都吃好了?外面准备好了牛车,把行李装上,人跟着车走,到了村子里再安排住宿。”
杨广安不用点名,一眼就认出了李关响,那熟悉的身影仿佛带着当年公社领导来访的气息,模样也有几分相像。
“好嘞!”
小清河的十五个知青开始搬运行李,趁机和其他同伴告别。
虽然同属一个公社,但今后想见面可不容易。
接下来,他们得各自到生产队干活,这些孩子中会种地的屈指可数,生活可没那么简单。
有些人连做饭都不会,给粮食也不会煮熟吃。
杨广安将知青分成两组,分别安置在两户农家小院,男女分开。
其中一处就在他家附近,方便照应。
“关响、韩春明、程建军……你们就住这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