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此次战场选在了一片广袤的平原,双方排兵布阵,军旗猎猎作响。
战斗打响,晋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一开始占据上风。然而,联军采用了车轮战术,轮番进攻,让晋军渐渐有些疲于应对。就在局势僵持不下时,赵盾发现了联军后方的粮草营地防守薄弱,他当机立断,派出一支精锐骑兵突袭。联军后方大乱,晋军趁势全面出击,联军溃败而逃。楚国再次战败,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中原大地暂时恢复了短暂的和平。
晋成公与楚庄王是两个大国的君主,谁也不服谁,为了争夺霸权,双方决定在扈邑与诸侯会盟。会盟当日,各国诸侯齐聚扈邑。晋成公与楚庄王分坐主位两侧,气氛剑拔弩张。
晋成公率先发言,强调晋国的霸主地位,要求诸侯们唯晋马首是瞻。楚庄王却冷笑一声,讥讽晋成公不过是仗着赵盾的辅佐才稍有成就。赵盾闻言,指出楚国屡次挑起争端的不义之举。盟会不欢而散。
这次会盟,陈国害怕楚国,没有参加会盟。晋国派中行桓子攻打陈国。与此同时,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晋军为了救援郑国,与楚军交战,楚军大败。这一年晋成公去世,他的儿子景公据继位。
晋景公继位后,继续倚重赵盾等大臣。此时的晋国,虽在与楚的争斗中多次获胜,但国内也积累了一些矛盾。赵盾深知,要让晋国长治久安,不仅要应对外部威胁,更要解决内部隐患。他开始着手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减轻百姓赋税,晋国百姓生活逐渐安稳。
楚国那边,楚庄王并未因多次战败而气馁,反而更加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加强军事训练。他暗中观察晋国的动向,等待再次出击的时机。
郑国处于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左右为难。国君为求自保,一边讨好晋国,一边又不敢得罪楚国。这种骑墙的态度,让晋楚两国都对郑国心怀不满。
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包围了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援。晋国派荀林父率领中军,士会率领上军,赵朔率领下军,郤克、栾书、先縠、韩厥等晋国有名望的将前往郑国救援。晋军到达黄河边,所说楚国已经迫使郑国投降了,郑伯赤着上身与楚国结盟,楚国就撤回了。
荀林父见郑国投降,楚军已撤,就想班师回朝。先縠说:我们是来救援郑国的,不到郑国没法向国君交待。荀林父无奈,只得下令全军跟进。楚庄王得知晋军前来,一面派使者与晋军假意讲和,麻痹晋军;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准备给晋军致命一击。
晋军内部对于是否与楚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