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趁夜,用绳索从城墙上顺下来,径直前往秦军大营,见到秦穆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于秦国来说,不但无利,还有害。君主你想想看,如果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
秦穆公半晌没言语,烛之武接着说:既然灭掉郑国,对秦国没有好处,你应该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让郑国成为您东方的朋友。秦穆公听完烛之武的高论,很是高兴,便撤军独自回国。
晋文公得知秦军擅自撤军,勃然大怒,心中暗恨秦穆公背信弃义。但此时若与秦军翻脸,腹背受敌,于己不利,只得强压怒火。他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攻打郑国上,郑国岌岌可危。郑文公心急如焚,再次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大臣提议,可向其他诸侯国求救。郑文公无奈,只好派出使者向齐国、鲁国等国求援。然而,这些国家畏惧晋国的强大,都不敢轻易出兵相助。就在郑国绝望之时,突然传来消息,楚国因不满晋国日益强大的势力,决定出兵援助郑国。
楚王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赶来。晋文公得知楚国出兵,心中一惊,他深知楚国实力不容小觑,若与楚国正面交锋,胜负难料。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局势,思考应对之策。
秦晋本是盟军,共同围郑。现在秦军不辞而别,独自撤军,给晋文公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晋也撤军,那晋将成为一个笑话。如果晋不撤军,继续攻城,晋文公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失败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就毁于一旦了。
现在又听说,楚国已出兵救郑,如果楚军赶到,与郑内外夹击,晋国必败无疑。狐偃说:“我们还是撤军吧,虽然丢了面子,但还是要撤。如果不撤,等楚军赶到,那就不是丢面子的问题,很可能是损兵折将,将丢更大的面子。“
先轸说:“要撤也得找个理由哇,不能这样不明不白就撤军。我听说郑公子兰逃亡到晋国避难,现在晋国兵围郑国,形势紧迫,晋国请求立公子兰为太子归郑。这个条件郑国要是答应了,我们就撤军。”
郑国答应晋国的请求,与晋国订立了盟约,当公子兰被立为太子后,晋国才撤军。晋国总算保住了面子。晋国撤军后,楚国大军也停止了前进。楚王虽未与晋军交战,但也借此向晋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郑国经历此劫,对楚国心怀感激,与楚国的关系愈发紧密。而秦晋之间,因这次围郑事件产生了裂痕。秦穆公对晋文公的霸业心生忌惮,开始暗中与其他诸侯国联络,寻求制衡晋国的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