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再逼婺州、最终下金华攻处州。
而当时在处州对阵朱元璋的是石抹宜孙,这个名字如果翻开刘伯温的文集,就会发现与这个名字题赠和酬答的诗作多达八十余篇,而且多集中在处州停留的三年。
综上,钱谦益得出结论,至正十八年朱元璋领军攻处州时遇到了石抹宜孙遣叶琛、胡深对抗明军,当时刘伯温虽不在元军前线,但定是有在石抹宜孙帐下的。
至于刘伯温有没有为抗朱元璋出谋划策,钱谦益认为应该是有的,毕竟当时朱元璋已经声名远扬不缺投靠的人,忽然主动去请刘伯温总该有个原因吧。
临阵对敌方知其名,倒是一个最恰当的解释了。】
孔明倒是从未想过,还能在这里又听到自己名字。
只不过看起来这个与他一起并列的刘伯温……
“二哥,后世说这龙脉是不是就是国脉?那这刘伯温可比军师像妖道多了!”
听得出来说这话的人在努力压低声音窃窃私语,但最终还是一字不漏的全进了孔明耳朵。
于是孔明顿时有点无奈的敲了敲对方脑袋:
“翼德不可胡说,后辈亦说了,与吾相似,不过都是后人以传闻为真罢了。”
“无论如何,此人能辅洪武帝恢复华夏,绝可称功莫大焉。”
不过说是这么说,孔明听得后世那“诸葛妖道”的称呼,也是摇摇头一脸的哭笑不得。
一旁的庞统摇摇头也是低声道:
“孔明此前之担忧倒是为真了。”
徐庶闻言倒是略有一些不明所以,庞统略微回忆一下言语简练道:
“纸价愈廉,则百姓识字愈多,尔后则家家可着史,户户能撰记。”
“然民每记事,或溢美于祖或阴讽于仇,皆不能秉笔直书,最终流传于后世之事难免大相径庭,后世辩之反倒不易。”
徐庶不自觉点着头思索,还未想个明白,那边张飞便已再次伸过头来:
“庞军师也是说笑,那后世史官都没几个能秉笔直书的,形如宋都颠倒忠奸了,如此就没必要再苛求百姓了吧?”
这话倒是没错,徐庶也用力点着头:
“留记愈多,则后世子孙能愈明我等此时之貌,总归不是坏事。“
“且依着孔明所言。”徐庶脸上也突然挂起一抹笑意:
“这刘伯温献策击元人便可称功莫大焉,那翼德若是能扫荡塞外使后世无此困扰,功量几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