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光芒。她紧紧抿着嘴,生怕自己一开口,就会用一连串的“生态位”、“基因库”、“种群延续”之类的专业术语,破坏了眼前这庄重如传承般的氛围。
独臂杨没有给他们太多时间感慨。他转身走向竹林深处,在一块被藤蔓覆盖的岩壁下,拨开厚厚的落叶,露出一扇几乎与山石融为一体的小木门。门上没有锁,只有一个古朴的木销。
“家伙事儿,都在里面。取卵,取苗,都用老法子。你们城里那套,精贵,但没‘人味儿’,鱼不喜欢。”
他拉开木销,一股混合着陈年竹器、干枯水草和阴凉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是一个小小的石窟,显然是依着山势开凿出来的。石壁上挂着一排排大小不一的工具,大多是竹子和木头制成的,每一件都打磨得异常光滑,看得出是常年使用,且被精心保养的结果。
独臂杨从中取出一只形制奇特的竹笼,这笼子用极细的竹篾编成,呈半月形,开口处有一圈用藤条编织的、向内倒卷的软刺,鱼能进去,却很难出来。他又拿出一个陶罐,罐壁很厚,上面布满了细微的孔隙,像是会呼吸一样。最后,他拿起一截中空的、手臂粗细的老竹筒,竹筒两端用软木塞封着,表面刻着一些陈明看不懂的符号。
“杨大爷,这是……”阿锦终于忍不住,指着那截竹筒,好奇地问。
“鱼食。”独臂杨的回答言简意赅。
“不是黄豆吗?”李强插嘴。
独臂杨瞥了他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你懂个屁”的轻蔑。“那是成鱼吃的,解馋的零嘴。鱼苗子嘴刁,肠胃嫩,得吃这个。”他晃了晃竹筒,里面传来沙沙的轻响。“这山里的青石上,有一种灰绿色的苔藓,刮下来,混着泉水边的细沙,再加上一种叫‘水蜈蚣’的小虫子,晒干,碾成粉。这东西,才能养出龙鲤的骨气。”
阿锦听得眼睛都直了,她飞快地在脑子里建立数据模型:石苔富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细沙帮助幼鱼消化,水蜈蚣则是高蛋白的活饵来源……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纯天然的幼鱼开口粮配方。这种配方,任何一家饲料公司都研发不出来,因为它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几代人对一种生物习性深入骨髓的观察和理解。
“愣着干什么?”独臂杨把那只半月形的竹笼递给陈明,“想让鱼站着,你得先学会怎么蹲下去。下水,把它放到那块青石板的东边,笼口朝西。记住,手要稳,心要静。你心一慌,水里的鱼就知道了,今天就别想再见着它们。”
小主,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