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让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使者们一脸惊愕,不知道这个小皇帝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而翻译官则是满头大汗,他拼命地想要把司马聃的话圆过去,于是结结巴巴地说道:“陛……陛下的意思是,贵国的乌纱帽犹如鼎器之尊,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好不容易,这场外交会见在翻译官的努力下总算没有彻底搞砸。但从此以后,司马聃的“童言无忌”却成了宫廷内外的笑谈。
在这看似闹剧的背后,东晋的政治局势正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般,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各地的流民起义如燎原之火般此起彼伏,给东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流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他们对东晋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终于爆发成了一场又一场的起义。
益州地区的成汉政权虽然日渐衰落,但它依然对东晋的西南边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汉政权与东晋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和战争。尽管成汉政权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足以对东晋的边境安全造成威胁。
而在东晋朝廷内部,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官员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在这样的环境下,懵懂无知的司马聃就这样被卷入了这复杂的政治漩涡之中,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的背景板。他年纪尚小,对朝廷中的权力斗争一无所知,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二、被权臣当玩具的"提线木偶"
永和二年(346年),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司马聃正在御花园中愉快地追逐着一只可爱的白兔。他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天真和好奇,完全没有意识到一场重大的战役正在远方激烈地进行着。
与此同时,荆州都督桓温正率领着一万余名精兵,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他以“战机稍纵即逝”为理由,毫不犹豫地决定出兵西征成汉,甚至没有等待朝廷的正式许可。这一决定充满了冒险和不确定性,但桓温坚信自己的判断和勇气能够带来胜利。
在决定性的笮桥之战中,战场上杀声震天,喊杀声此起彼伏。桓温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但突然间,他的坐骑突然中箭,受到惊吓后狂奔不止。这一变故让桓温陷入了危险之中,而此时击鼓兵却因为紧张和混乱,误将撤退鼓击成了进军鼓。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误击竟然引发了晋军的士气大振。士兵们误以为是进攻的信号,纷纷奋勇向前,杀得敌军措手不及。在一片混乱中,晋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