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林悦理解他的感受:“这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体现,追求效率和卫生。但也确实…剥离了食物与生命源头的一些联系。后世也有许多人反思这一点,追求更自然的饮食方式。”
她的话,让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份不适感稍稍缓解,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文化冲击带来的思考。
融入的挑战远不止感官。李世民的身份,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研究所高层对这位“特殊访客”的存在讳莫如深,只知是林悦博士高度保密的合作者。
对外,林悦只能含糊其辞地介绍他是“李教授”,一位研究古代科技史与社会治理的归国学者,因长期在偏远地区考察,对现代都市生活有些脱节。
这个身份勉强解释了李世民某些“不合时宜”的言行和惊人的“无知”。
然而,李世民身上那种久居人上的威仪、深邃洞察的目光、以及偶尔流露的古雅措辞,绝非一个普通学者所能拥有。
一次,研究所邀请几位合作高校的历史学教授进行交流。
席间,一位教授谈及唐代府兵制,李世民下意识地接了一句:
“府兵之弊,在于后期均田崩坏,兵源枯竭,且番上戍边,远离乡土,战力亦难持久。朕…嗯,我曾于史料中见,玄宗时募兵渐兴,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语气平淡,却精准犀利,直指要害,甚至差点习惯性自称“朕”。
那位历史教授惊愕之余,连声赞叹“李教授”见解独到,功底深厚,追问他在哪所机构高就。
林悦在一旁手心捏汗,连忙岔开话题。
更棘手的是日常生活。办理临时身份证明、开设银行账户、使用公共交通……每一步都如同闯关。
在移动营业厅,面对需要填写详细个人资料的表格,李世民眉头紧锁。
“生辰八字尚可相告,然籍贯、父母、履历…”他看向林悦,眼中带着帝王的审慎,“此等私密,尽付于这小小纸片,存于…数据库?”
他对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充满了本能的戒备。
林悦只能耐心解释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和隐私保护(尽管她也知道其局限性),并动用研究所的特殊渠道,以“涉密项目合作者”的名义,帮他简化了部分流程。
乘坐地铁的经历更是让李世民印象深刻。
拥挤的车厢、飞速掠过的隧道光影、面无表情的乘客低头刷着手机…他被裹挟在人群中,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平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