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道光驱散了她心中的恐惧。
她怯生生地,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唤了一声:“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声“娘”,让曹婉儿瞬间红了眼眶。
她用力抱紧了怀中的小人儿,仿佛抱住了命运给予她的一份沉甸甸的、也是无比珍贵的救赎。
她暂时失去了宫廷的浮华,却在这海风呼啸的渔村,找到了最真实的牵绊。
从此,曹婉儿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带领渔民治理盐碱地播种水稻和爱护曹莹莹身上。
她不再是那个偶尔施药、独来独往的神秘女子,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渔村母亲和一个带领村民耕种稻谷的农妇。
她还学着织补渔网,辨认潮汐,烹煮腥咸的海鱼。
她用皇帝赐给她的积蓄,从南方买稻种,请稻农,最后还请人加固了自己的茅草屋,也让莹莹有了一个虽不富裕却温暖安稳的家。
莹莹渐渐长大,继承了渔家女儿的坚韧与活力。
她像个小尾巴一样跟着曹婉儿,学着辨识草药,帮忙晾晒鱼干。
曹婉儿则将自己在宫中学到的、远超渔村女子认知的知识,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道理,潜移默化地教给莹莹:
关于星辰指引方向,关于万物生长的规律,关于慈悲与仁爱,关于心怀远方。
那枚鱼骨贝壳护身符,是曹莹莹七岁那年,曹婉儿亲手为她戴上的。
那时曹婉儿已经病了很久。她靠在床头,脸色苍白,却带着温柔的笑意,将用自己一条旧珠链上拆下的细绳(那是她仅存的宫廷印记)串好的护身符,郑重地挂在莹莹脖子上。
“莹莹,”她的声音很轻,带着海风般的沙哑,“这鱼骨,是海给我们的筋骨,要坚韧;这贝壳,是海的馈赠,要珍惜。戴着它,大海会记得你,娘…也会一直看着你。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心里要有光,要敢往远处看…”
在渤海郡曹婉儿默默救助过无数渔民,她离奇的身世和临终时渔民们口中传颂的“仁心善举”,如同种子般在民间悄然生根。
最终,这些故事汇集成了民间的信仰,传到了微服私访的官员耳中,最终演变成了朝廷敕封的“护国庇民海神娘娘曹贵妃”。
那正在海边拔地而起的宏伟庙宇,正是对她人间功德的追认与升华。
此刻,曹莹莹与“渤鱼号”已经彻底驶离了港湾熟悉的轮廓,真正进入了波涛汹涌的外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