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本地卫所的百户军官,早已身着整齐的官袍或戎装,顶着烈日,诚惶诚恐地跪伏在简陋的城门外官道旁。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后背,尘土沾满了衣襟,但无人敢动分毫。
按照明朝制度,凡王师过境,尤其是有亲王、大将乃至储君亲临,地方官员必须出城跪迎,以示尊崇。
若有怠慢,轻则丢官,重则问罪。
当看到那面代表皇太孙的明黄龙旗和征虏大将军蓝玉的帅旗出现在视野中时,知县更是将头埋得更低,身体微微颤抖。
朱雄英和蓝玉在平安、常茂等大将的簇拥下,策马来到城门前。
朱雄英勒住马缰,目光扫过跪伏一地的地方官员,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都起来吧。大军于城外驻扎,休整三日。一应粮秣、草料、饮水供应,以及协助征召民夫之事,就有劳王知县了。”
他准确地叫出了知县的名字,显然提前做了功课。
知县受宠若惊,连忙叩首:“下官王仁叩见皇太孙殿下!叩见大将军!殿下放心,下官定当竭尽全力,办好差事,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身后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
朱雄英微微颔首,翻身下马,他并非第一次做这种事。
自大军离开应天,一路北上,只要有机会停驻稍大的城镇,他总会抽出时间入城。
表面上是“体察沿途民情”,实则是深入基层,亲自巡视地方治理状况。
他会翻阅县衙的赋税账册,查看刑名卷宗,甚至有时会换上便服在市井中微服私访,倾听百姓的声音。
这是朱元璋和朱标都曾身体力行教导他的为君之道——远离京畿的地方,才是帝国真实的根基。
得益于洪武朝持续不断、近乎残酷的反贪风暴,以及新帝登基后对勋贵、豪强的持续打压,朱雄英一路所见,地方吏治虽远非清明如镜,但也算差强人意。
大规模的贪墨和明目张胆的欺压已不多见,朝廷的政令基本能贯彻下去。
当然,他也并非一无所获。
途中他曾遇到几起地方豪强侵占小民田产引发的冤案,官员或收受好处、或畏惧豪强势力而推诿拖延;也曾发现某县因主官庸碌,导致河堤年久失修,隐患重重。
对于这些,朱雄英都毫不手软。
证据确凿的贪官污吏,直接交由随行的锦衣卫或按察司官员锁拿下狱,快马奏报朝廷处置;不作为的庸官,则当场申饬,限期整改,并由吏部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