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信号”,只是当时的他根本看不懂。
后来他做了件事:把这笔亏损记在专门的“错题本”上,旁边写清三个问题:
1. 买入时,我忽略了哪些关键数据?(现金流、存货周转)
2. 当时的决策,是基于事实还是情绪?(听信“绩优”标签,没独立验证)
3.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该用什么标准过滤风险?(建立“利润-现金流-资产质量”三维验证体系)
这才是“赚知识”的核心:亏损只是原材料,复盘是加工过程,最终要提炼出可复用的“认知工具”。就像学生整理错题,不是为了记住“这道题我错了”,而是为了掌握“这类题该怎么解”。当你的“认知地图”上标满了“陷阱”“捷径”“信号”,下次再走到相似的路口,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第三站:“买回亏过的股”,不是怀旧,是“认知升级测试”
老股民说“把亏过的收集起来找机会买回来”,最容易被误解为“翻本执念”。但真正的高手都知道:这不是让你和股票“较劲”,而是和自己的“旧认知”较劲——相当于给认知升级做了场“实战测试”。
比如有人曾在2018年买过某消费龙头,当时因为宏观经济下行,股价跌了20%,他慌了神,割肉离场。后来复盘发现:公司的毛利率、市占率都没降,只是市场情绪过度恐慌。2020年,这只股票因疫情再次回调,他盯着“认知地图”看:毛利率稳定,库存周转正常,估值跌到历史低位——这一次,他果断买入,最终赚了翻倍。
同样是买“亏过的股”,两次操作天差地别:第一次是被情绪牵着走,第二次是用“估值-基本面-情绪”的框架做判断。前者是“重复错误”,后者是“用新认知验证机会”。
股市里没有“永远的烂股”,也没有“永远的好股”,只有“你能否看懂当下的它”。买回亏过的股票,本质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跨过了当初的认知门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笔曾经亏掉的钱,早已变成了此刻的“通行证”。
终点站:认知变现的秘密,藏在“知行合一”里
探秘到最后会发现:股市里最值钱的不是“知道”,而是“做到”。很多人能把“止损止盈”“价值投资”挂在嘴边,却在下跌时舍不得割肉,在上涨时忍不住追高——这不是知识不够,是认知没内化成习惯。
就像那位整理“错题本”的股民,后来遇到一只连续涨停的热点股,本能想冲进去,手指悬在“买入”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