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钱胜和陈诗英已经推着借来的独轮车,踏上了通往公社的路。车上堆着十几个盖着干净湿布的竹筐,里面是码放整齐、洁白饱满的平菇。陈巧依本想跟着来,被钱胜以“看家护院、防止小动物祸害蘑菇房”为由留在了家里,小丫头虽然撅着嘴,但还是认真地点了头。
独轮车的木轮在乡间土路上发出单调的“吱呀”声。陈诗英推着车,钱胜在一旁扶着,目光警惕地扫过路边的草丛。新做的长弓和几支箭被他用麻布裹好,挂在车辕上。在这个年代,带着弓箭出门并不算太突兀,反而是一种必要的防备。弓臂紧实的触感隔着布传来,让钱胜心里踏实了不少。
“姐,累吗?”钱胜问道。独轮车加上蘑菇的分量可不轻。
“不累,”陈诗英微微喘着气,脸上却带着笑,“想着这些蘑菇能换成钱,身上就有劲儿。”
钱胜笑了笑,没再说话。他的目光投向远处公社的方向,心里盘算着收购站可能给出的价格以及后续的销路。挂机面板上,【种植】和【种蘑菇】的经验条在缓慢爬升,似乎连带着对市场行情的预估能力也隐约提升了一丝。
公社的收购站是一排红砖平房,门口排着稀稀拉拉几支队伍,大多是来卖鸡蛋、蔬菜或者山货的社员。钱胜和陈诗英的到来,尤其是他们车上那十几个盖得严实的大筐,立刻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
“同志,你们卖啥?”收购站窗口后面,一个戴着套袖、脸盘圆圆的中年妇女探出头来问道。
“同志你好,我们卖蘑菇,自己种的平菇。”钱胜上前一步,掀开一个竹筐上的湿布。
“蘑菇?”那女同志眼睛一亮,身体前倾仔细看了看,“哟,这蘑菇长得可真精神!白白胖胖的!自己种的?在哪儿种的?”这年头,人工培育蘑菇可是稀罕事。
“在大坝子村,我们搞了个试验性的蘑菇房。”钱胜解释道,语气平和而自信,“品质绝对好,没虫眼,没开伞,都是刚采下来的。”
女同志显然很感兴趣,招呼旁边一个看起来像是负责人的瘦高个男人:“王主任,您快来看看!大坝子村送来自己种的蘑菇了!”
被称作王主任的男人走过来,拿起几个蘑菇仔细看了看,又闻了闻,脸上露出惊讶和赞许的神色:“嗯!品相确实不错!新鲜!味道也正!小同志,你们怎么种出来的?产量稳定吗?”
钱胜简单介绍了一下蘑菇房的基本情况,强调了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没有透露太多技术细节,但足够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