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圣人之行,或涉疑似而实纯乎天理;常人之举,虽循形迹而或悖于本心。”
稍微顿了顿,接着承题,作进一步阐述。
“夫南子之见,礼有可疑,而夫子以道存焉;逾墙之行,迹若可通,而孟子以礼绝焉。”
写到这里,李步蟾有些得意地笑了笑。
他这一段写得巧,借用了《孟子》之意,以圣人之言来解释圣人之言。
照孟子所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句话放到这里,恰到好处,自然而然地将“见南子”定义为“权”,“逾墙”定义为“违礼”,一字有千斤之重。
定下调子之后,笔下更加流畅,开始展开议论,“且礼之所在,有经有权,君子审其几而慎其独也……”
李步蟾本就有捷才,今日更是一片冰心,透亮清澈,笔下没有丝毫滞涩之处,一直写到大结,收尾点题。
作完四书题,意犹未尽,李步蟾甚至都没有检查,就直接答起了五经题。
五经题的题目是“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是出自《左传》的“宣公二年”,说的是赵盾弑君之事。
夷皋便是晋灵公,其实赵盾并未亲手杀他,动手的是他的兄弟赵穿,但孔夫子作《春秋》,还是将这个“弑”字,扣死在赵盾的头上。
孔夫子的理由,是引用了晋国太史董狐对赵盾的指控,“亡不越境,反不讨贼。”
你说你要逃亡,那你跑了这许久,怎么还没出国,一直就在首都圈打转?
你说你不知情,那你回来重新秉政,为何不将赵穿给剁了,反而还大肆封赏?
当时,赵盾面对董狐的这两句诛心之问,无言以对,天下或许有瞎子,但不可能全是瞎子。
一个“弑”字,尽诛心之问,这便是春秋笔法。
郭瀚出这么一道题,自然也有他的用意。
透过一句话几个字,李步蟾都可以看见他站在嘉靖背后,扯着嗓子对着朝臣大喊,“你们知道何为君臣之义么?知道臣子的本分么?”
唉!李步蟾摇摇头,“诛心以定弑,春秋之笔严矣。夫弑逆之罪,不必刃于君;臣职有亏,则贼名必加……”
两道题答完,李步蟾搁下笔,揉了揉手腕,长舒了一口气。
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答题,这一松下来,才发现旁边有人在吃饭,竟然已经到了午时了,闻着若有若无的饭菜香味,李步蟾也俯身从自己的考篮中取出自己的吃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