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情形,实在有些不足为外人道。
毛伯温哈哈一笑,“刚才还说你是小应奉,现在看来,你还是小阳明!”
王阳明在出生之时,王母梦见有神人自云中来,将小儿送入怀中,王阳明由此降生。
王阳明祖父奇之,为他取名为“云”。
奇怪的是,一直到了四岁,小王云都不会说话,家人都以为是个哑巴。
直到某天,一位道人见了,叹息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原来是“云”这个名字道破了天机,所以王云才不能说话,祖父听后,将名字改为“守仁”,小孩便开始讲话了。
王守仁一开口便不同凡响,就能将祖父平日所读之书给背诵了出来,原来他虽不能讲话,却十分聪慧,过耳不忘。
先是小应奉,后是小阳明。
巡按老爷对李家小郎的赞许,让沙湾村民面面相觑,惊诧莫名。
应奉是谁,他们是不知道的,但王阳明这个名字,近年来广为传播,以他为主角的传说话本也在民间流传,哪怕是田间地头的农夫,都是有所耳闻的。
他们以前就知道李步蟾有些与众不同,如今看来,他们还是看得浅了。
尤其是里长,佩服地看了老父一眼,心中盘算着,明天一早,再去李氏祖坟前,磕上几个响头。
毛伯温再度看了看牌坊,“钱知县,若素兄,咱们一起去这孺子家里看看吧,看是什么家门,能生出这么个孺子出来!”
刘诗正往后一退,这下他可就不便跟着了,只能是李步蟾自己应付。
李步蟾对他微微点头,让他放心,自己在前头引路,带着三人往老屋而来。
还未至老屋,远远的就能听到一阵竹叶萧萧之声,灼心烈日之下,三人不由得精神一震。
紧走几步,一片翠绿宛如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清凉地浮在眉间,让人仿佛凭空饮下一碗酸梅饮子,酷暑顿消。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好竹啊!”
毛伯温站在竹林外,口中咏竹,却没有进林,而是面露沉思之色,“看到这竹林老屋,倒是让我想起少年往事。
那是在弘治年间,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游学至岭南惠州府,盘缠已尽,其中艰辛一言难尽。
幸而遇到博罗县主簿丁震,得丁主簿青眼收留,并出资让我在他家老屋读书三载,方有如今之毛伯温。”
毛伯温左顾右盼,不胜唏嘘,“那丁氏老屋亦是如此,掩映在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