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找得出来,这是何等样人?
毛澄收拾了一下心情,冲嘉靖拱拱手,转身肃然道,“皇上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之事,乃礼法所定,古有成例,安得不从?”
“古有成例?”张璁好整以暇地问道,“还请大宗伯赐教,又有哪些成例可循?”
“也罢,你入礼部观政一年,老夫未曾指导于你,今日老夫便借天子阶前,与你一说。”
毛澄捂住嘴唇,轻轻咳嗽几声,“西汉定陶王之事,北宋濮王之事,你可有闻?”
“璁虽不才,此二事还是知晓的,”张璁拱手致谢,一脸不解,“不过,他们二人,与我嘉靖天子,又有何干?”
张璁诚恳地道,“还是那句话,我嘉靖天子,何曾是“先继嗣,后继统”?”
“你……”
毛澄脸色发白,身子有些哆嗦起来。
汉成帝刘骜多年无子,将定陶王刘康之子刘欣过继过来,立为皇太子。成帝驾崩,刘欣继位为帝,是为汉哀帝。
宋仁宗赵祯多年无子,将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改名赵曙,过继为子。仁宗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毛澄将这两个皇帝拿出来作为范例,是因为他们都是“继嗣”。
哪怕汉哀帝后来追崇生父刘康为恭皇,宋英宗后来也追崇生父为皇,但请注意,他们二人之生父,都只是被追为“皇”,而非“皇帝”,说明他们二人在法统上,仍然自认是继先皇帝之嗣。
不过,毛澄标榜汉哀帝与宋英宗的故事,看似有理,可惜他面对的是张璁。
张璁的嗅觉极为敏锐,一下便看到了毛澄说辞中的漏洞。
那便是汉哀帝与宋英宗的即位方式,与嘉靖完全不同。
无论汉哀帝还是宋英宗,都是在汉成帝与宋仁宗在世之时,就已经完成了过继和建储。
但嘉靖与弘治之间呢?
这叔侄二人根本不曾过继,只是正德旧臣为了某些目的,一厢情愿地想要追溯认定为过继。
此举不但与汉宋两朝故事不同,甚至连正常意义上的过继都有所偏差。
“大宗伯,璁还有一事请教。”
张璁似乎没见到毛澄发白的脸色,继续问道,“照你们所议,今上入嗣孝宗,尊皇叔父孝宗为父,又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
张璁甩甩头,似乎自己都被这关系绕得有些头晕,“那么,今上为兴献王独子,今上入嗣孝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