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读书累了,在甲板上稍作休憩,随意吃了一点东西,又继续回舱读书。
一路顺风,波澜不惊。
到申时三刻,客船停靠在梅城东门外的码头。
待客人都下船之后,刘敦书带着李步蟾慢条斯理地跳上了码头,再轻车熟路地进城。
对于两人来说,县城都不陌生。
李步蟾在此整整生活了六七年,而刘敦书就更不用说了,他刚在县城住了半月,过了县试。
虽然坐了近四个时辰的船,很是劳顿,尤其是李步蟾,毕竟年岁太小,看上去已经有些萎靡了。
但是这时已是申时,再晚三四刻钟就是酉时,就是用晚饭的时间了,诸多不便。
他们这是去县学,带着刘诗正的信拜访教谕。
教谕是学官,都是科场正途出身,虽然没有品级,但在县衙中地位超然,县衙班子都要尊称一声“老师”。
但也同样是这种超然,让学官游离于县衙权力河水之外,只能守着儒学的一方井水。
安化县学的现任教谕石安之,更是一个“奇人”,他是弘治年间的进士出身,同年的官都是越做越大,只有他的官是越做越小。
石安之在观政后除官,是在苏州府吴县知县,那是天下一等一的肥县,让多少同年羡煞。
不知为何,三年考绩之后,他便迁为江西袁州府萍乡知县,虽然是上县迁下县,好歹都是七品正堂。
不知为何,三年考绩之后,他又被左迁长沙府善化县丞,成了一个八品佐贰官。
然而,不知为何,这个佐贰官又只干了三年,又迁为更加偏远的安化县,还是没有品级的县学教谕。
没想到,石安之到了安化,倒是“既来之则安之”了,这个教谕一当就是八九年,跟泰山石敢当一般,安安稳稳,真是对了他的字号。
他的表字若素,自号不可翁。
这安化县说来也怪,知县是个举人,而教谕却是进士,说起来倒也是一景。只是不知道那钱知县与石教谕见面时,该如何叙礼?
一路上刘敦书给李步蟾介绍石教谕的过往,虽然笑语晏晏,但言语间很是尊敬。
他左一个“不知为何”,又一个“不知为何”,一个正经八百的进士,却在官场中一路走低,其中的原因自是不言而喻。
县学很快就到了,就在文庙以西百步。
安化县学始建于北宋,是章惇“开梅山”之后,由首任知县毛渐所建,当时屋宇简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