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用的、可追溯近十年资料的联机科技情报检索系统:SJTU科技情报检索系统。【5】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虽然比不上可以追溯一百多年前的文献的DIALOG系统,但若在此时的国内进行横向比较,那绝非最差选择。
只是,即使检索时间很难分到当时只是本科生的夏希羽、符雨霄、童晓伊、沈涵曦四人头上,他仍旧没有让希羽组对此进行研发,而是宁可暂时停留在以手工查卡片为主的阶段。
除了很多“自己人”本身都通过修改器提供的检索服务完成了大多数的检索之外,还有更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美国王安电脑有限公司在近几年坚持不生产兼容IBM的PC,甚至连显示器都不兼容,因此希羽组使用的微型和小型计算机之中,除了已经在1983年下半年全部投入使用的数十台Apple II与Commodore 64以及计划中将在今年晚些时候订购的一小批麦金塔之外,大多都是IBM计算机。
也就是说,如果把检索系统使用的WANG -2200MVP小型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王安公司产计算机包括在内,那么所有不兼容IBM计算机的机型在希羽组的采购率和使用率为零。
据此,夏希羽有一个初步估计:从相关检索系统的推广情况来看,具体到这些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情报检索系统的单位之中,王安公司生产的各型计算机的使用量至少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可能过半。
同时,夏希羽比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更清楚两件事:
其一,由于公司继承人选择和技术路线选择的错误,王安公司的迅速衰落甚至消亡是必然,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上述过程将在不到十年之内完成;
其二,此时的IBM已经形成一个产业生态圈,他们有互相兼容的设备、软件,甚至连刚创立不久的微软公司也是生态圈里的一员,在IBM的庇护下成长,IBM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优势。微羽集团目前无法撼动这种优势巨大的秩序,只能暂时成为这个秩序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基于国内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极不平衡【6】、各个单位的运行惯性,以及因价格高昂而推广进程缓慢的国际情报检索服务【7】等原因,国内有条件建设类似系统的单位大多都在建设或已完成建设工作之后,对本就规模较小、效益有限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