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根据地,那么,我们现在的大巴山区,特别是通南巴老革命根据地,从经济到文化,从农业、工业到交通运输,通讯、教育、卫生可能就很发达,人民就不会还像以前那么穷了。我们的陈司令多次说过大巴山的条件,尤其是通南巴一带比陕北要好许多。他是出生在大别山区的,在大巴山战斗了三四年,后来又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作战,比较了这些地方,还是大巴山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当年要是红四方面军不撤出大巴山,而是以这里为根据地,那么,我们的抗日战争就不会那么艰苦,我们红军八路军队伍发展壮大就会更快,战斗力也会更加强大。”
“那么第二次发展机遇又是如何失去的呢?”少丰满脸狐疑,再次发出疑问。刘老红军稍稍沉默,然后继续说道:“那是在红军离开 40 多年后的 80 年代初,通南巴又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再次错过了一个发展的黄金契机。那时,陈将军在铁道兵任职后,为了修筑战备路,他调来了一架直升机,喊我代表铁路局陪同他在大巴山区的上空盘旋考察了三天。随后,直升机降落在达县地区,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陈将军邀请当地领导座谈,共同探讨如何让大巴山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陈将军心怀壮志,一心想为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也就是他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事先在军用地图上精心规划,犹如一位巧夺天工的工匠,打算从宝成线上的广元接轨,如一条蜿蜒的巨龙,经过巴中、南江、通江,最终抵达襄渝线上的万源接轨,修筑一条战备路,将大巴山的核心区域通南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条路,不仅是方便川陕老区人民的康庄大道,更是三线建设与军队调动的坚固桥梁,能够切切实实地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当时的达县地区幅员辽阔,下辖 十三个县市区,人口多达 1000 余万,堪称四川最大的地区。地区的领导班子成员,要么是南下干部,要么是从渠县、达县等地提拔上来的干部,文化水平有限,眼界视野狭隘。他们并未把陈将军发展大巴山老区的座谈会放在心上,陈将军苦等良久,才等来一位政府里的女副专员参加座谈会。这位副职女领导姗姗来迟,不仅没有半句客气的道歉话,还一味地叫苦不迭。陈将军接连询问她几个基本数据,诸如大巴山的矿藏、特产、地质情况以及当年红四方面军遗留下来的革命遗址遗迹的数量等等,她却一问三不知,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座谈会结束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回成都,再次商讨时,陈将军的兴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