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谷试运营:一场关乎未来的体验之旅
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纱,漫过云栖谷的山脊。林深站在观景台的木质栏杆前,看着阳光刺破云层,将山谷里的梯田染成金褐色。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两下,是助理发来的消息:媒体与旅行社考察团的车队已过山下的检票站。他抬手理了理熨帖的衬衫领口,指尖触到布料上细微的褶皱——这是他过去五年里少有的紧张时刻。
一、山谷里的等待
云栖谷的建设铭牌还立在游客中心旁,红漆喷写的"2018.03-2023.05"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林深记得第一次见到这片山谷的样子:泥泞的机耕道上跑着驮木材的骡马,穿蓝布衫的山民蹲在崖边抽烟,看着他这个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丈量土地。那时他刚把民宿连锁的股份拆分出一部分,带着团队在贵州的大山里转了十七个县,直到无人机航拍时发现这片藏在雷公山余脉里的秘境。
"林总,设备都调试好了。"运营总监周明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热的刺梨汁。这个在莫干山跟着他改造老宅院的老部下,如今晒得跟当地山民一样黝黑,"昨天试运营的游客反馈都整理好了,主要集中在观景台的指示牌不够清晰,还有生态厕所的冲水系统偶尔失灵。"
林深接过杯子,杯壁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开。他望向山谷西侧的吊桥,那座横跨百米深涧的钢结构建筑被晨雾裹着,只露出两端的木质观景台。设计师当初坚持用玻璃栈道,是他力排众议改成了局部透明的形式——"游客来这里是看山的,不是来吓自己的"。这个决定在施工队那里惹了不少麻烦,钢结构的预埋件要比玻璃栈道深三十公分,光是打桩就多花了二十天。
"让工程部再检查一遍吊桥的安全锁。"他啜了口刺梨汁,酸甜的味道里带着山野的清冽,"特别是媒体团里有位摄影记者,听说喜欢在危险地段拍素材,务必安排专人陪同。"
周明应声记下,转身时被脚下的石板绊了一下。这些青石板是从附近废弃的古村落收集来的,每一块都带着百年的包浆。当初为了说服村民出让这些"压仓石",林深带着团队帮村里修了三条引水渠。现在那些石板铺成的步道蜿蜒在竹林里,缝隙间已经冒出了青苔。
远处传来车队的引擎声,林深整了整袖口。后视镜里映出他眼角的细纹,这是五年山间岁月留下的印记。当年那个在莫干山为老宅院地基发愁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在地质勘探报告里看出岩层的走向。
二、体验者的眼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