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之宿:三亚海岸线上的设计诗篇
陈默站在亚龙湾西侧的悬崖边,咸涩的海风掀起他的白衬衫。脚下是尚未封顶的建筑框架,钢筋水泥的冷硬轮廓在蔚蓝海景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他眼中却映着三个月前第一次来此时的画面——夕阳将海面染成熔金,黎族老人背着渔获走过椰林,浪花拍岸的声响里藏着某种亟待被诠释的语言。
“陈先生,久等了。”身后传来带着意大利口音的中文,马西莫·罗西摘下墨镜,这位曾主导过马尔代夫水下别墅设计的建筑师张开双臂,“你的场地比邮件里的航拍图更有野心。”他身后跟着五人团队,日本室内设计师佐藤芽衣正用速写本记录着礁石的肌理,法国灯光设计师皮埃尔则举着测光仪走向悬崖边缘,而本地文化顾问林惠珊手里的竹篮里,装着刚从沙滩捡来的贝壳与珊瑚标本。
这场跨越半球的合作始于陈默在米兰设计周看到的一组海洋主题装置。当马西莫的团队得知这位年轻业主放弃了三亚传统的热带风情路线,转而想做“能让人听见深海呼吸”的空间时,他们带着整整三箱研究资料飞来——其中包括南海鱼类洄游路线图、黎族船型屋的结构解析,以及近十年三亚潮汐规律的气象数据。
解构海洋:从概念到肌理
第一次方案讨论在临时搭建的海景会议室进行。佐藤芽衣展开的客房平面图上,所有家具都呈现45度倾斜。“这是根据涨潮时海水漫过沙滩的角度计算的,”她指着图纸上用蓝色马克笔标注的曲线,“当阳光从东窗进来,阴影会像海浪一样在地板上移动。”陈默注意到每个房间都预留了不同高度的落地窗,最高处接近三米,最低处仅到成人腰部。“101房对应凌晨五点的海平面,107房则是正午涨潮的高度。”马西莫补充道,他身后的屏幕正播放着不同时段的海景模拟视频。
材料的选择耗费了团队两周时间。原定的意大利进口大理石被否决后,林惠珊带着众人走访了陵水的采石场。当看到那些带着天然蓝灰色纹路的火山岩时,皮埃尔突然蹲下身用手抚摸石面:“这种粗糙感能让灯光产生漫反射,就像透过海水看到的阳光。”最终确定的主材清单里,既有从越南运来的沉船老木,也有本地渔民编织的藤条,甚至连墙面涂料都混合了贝壳粉末,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珍珠母贝般的虹彩。
公共区域的设计争议最大。马西莫坚持要拆除原有的观景台,代之以半开放式的“珊瑚中庭”——用钢结构模拟珊瑚虫骨骼的生长形态,在顶部覆盖ETFE膜材。“下雨时,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