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超出此类工艺。
严格地说水泥属于化学物,安定性、强度等涉及面广,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索。
这个时代没有发明出钢筋,无法奢望高楼大厦跨江大桥。
但以先前那十多锤来看,已经能够满足当下需求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看这掺砂之物称其为砂浆,加了砂石的就叫混凝土!”
“多谢陛下赐名!”
石灰浆和三合土在大明很普遍,皇帝改这两个名无比贴切,人们很容易接受。
“卿等再接再厉持续研发,朕看就以此技艺予以量产,先满足城中公厕建造。
而后朕要用此物修桥补路,产量提高后亦可销往民间!
大明本就缺乏木材,大量好木材都在南方深山老林,如此将进一步减少我大明营建消耗,科学院功不可没矣!”
“臣等多谢陛下!”
“卿等免礼!”
皇帝说的是大实话,木结构确实是华夏文化精髓,只是造价太高,最大缺点为不防火。
古时候做得到火烧全城,便是这个原因。
水泥明显强过石灰,修建城墙之类也用不着掺和糯米了,费用将更为低廉。
能得到天子夸奖,众人兴奋异常。
前些日天子在朝会上嘉奖了科学院,杰出官员和工匠都得到一张盖着大印的文书。
文书很精美,还写着大大的“奖状”二字,上面有他们的姓名与获得的殊荣。
有人被封了官,有的升了级,还得到相应银两奖励,天子亲自颁奖,一个个都倍感荣光。
今日皇帝亲临科学院,看得出兴致颇高,谁都高兴得紧。
接下来,崇祯参观了水泥的烧制、研磨等流程。
西山建了两座煅烧窑,生产已经展开,科学院后院一个角落处,就是一座微缩版水泥厂。
见在用马匹和人力碾压矿石粉末,崇祯又提起了蒸汽机。
要求科学院依据蒸汽机特性,制造一种可用蒸汽机带动的研磨石块物件。
如此效率将加大若干,这便是他曾说过的工业机床。
有时单靠语言表达不一定那么形象,指着实物讨论,科学院大佬们思路愈加明朗。
崇祯观看了火铳、火炮研发车间,嘴上挂着的全是勉励。
时间不到一年,科学院能取得今天这种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真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