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构想,其中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燧发枪产量跟不上。
大明水师黄蜚和沈世魁两部,拥有六百余艘大小战船,兵员4万余,其中陆战队2万人。
北征都督府两个军七万人,周遇吉两万、卢象升扩充后三万,用于陆战之兵仅十四万。
至于山海关至锦州各个城池总兵力六万余人,那些兵卒当中关宁军精髓已经不在。
原有北方各省抽过去的营兵就占到八成,能守住辽西走廊的几座城池就不错了。
大量儿郎提着冷兵器去和建奴对干,是崇祯不愿看到的,招再多兵去当炮灰毫无必要。
冷兵器野战明军干不过建奴,目前这种趋势一时半刻还真无法扭转。
如今制造局每月可产六千支燧发枪,却也连禁军都供应不上。
燧发枪装备比例最高的是黄得功、尤世威麾下第一军和第二军,却也刚刚配置过半。
第三、第四、第五军,只有周遇吉带回那一万满员齐装,何可纲、孙应元两军仅一成多。
水师陆战队、原天雄军、白杆兵、洪兵等配备少数,算是有了一粒火星。
所以崇祯做不到快速解决辽东,只能一步一步来。
“诸位,朕拟定在中秋以前发起攻势,尚有五个月时间筹备!
朕只有一个要求,入冬前须基本达成既定目标,能提前当然最好,孙先生、中原侯!”
“臣在!”
“军机处立即着手制定详细作战部署,筹划一切要务!”
“臣等遵旨!”
“王侍郎!”
“臣在!”
“秘密筹备粮草,保障大军作战所需,棉衣棉被准备充分,朕不想看到大明儿郎取得胜仗后,在辽东冻死!”
“臣遵旨!”
王家彦声如洪钟,这是他升任兵部右侍郎以来,第一次面对大战事。
如今兵部成了后勤衙门,尚书一职也空着,兵部就他的官职最高,不干好这一票的话,哪里对得起天子栽培。
“钱学士、毕学士!”
“臣在!”
“孙先生近段时日主要精力将花在兵事上,朝堂与地方事务就由二位多加操持!”
“臣等遵旨!”
“李学士!”
“臣在!”
“范学士三年两载回不了朝,爱卿即日起兼任军机大臣,与两位军机一道运筹帷幄!”
“臣多谢陛下,绝不辜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