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从喜马拉雅山脉而来,穿越数千公里,流经曲水、拉萨,最终汇入浩瀚的远方。而我,一介旅人,正随着它的流向,走进西藏的心脏。
我拾起一块被水打磨得圆润的石头,将它放入口袋。石头冰凉,仿佛藏着江水的秘密。那一刻,我仿佛能听见内心的某扇门轻轻开了一道缝——风声、江声、人声、还有我未说出口的渴望,都缓缓溢了出来。
在曲水的县文化馆,我与一位年青的藏族公务员次仁聊了许久。他毕业于内地的大学,却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我问他为什么不留在城市生活,他只说了一句:“这里,是我魂的地方。”
我想了许久,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片土地新的理解。
曲水,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它是那种“过渡地带”——夹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既保留了旧的节奏,也容纳了新的秩序。而正是这种“过渡性”,让曲水充满了张力。
次仁带我参观了他们刚落成的县非遗展示馆,展馆中陈列着藏香、藏戏、堆绣、石刻等手工艺制品。他自豪地说:“这不是给游客看的,是给我们下一代留下的。”
我沉默许久。眼前的一件青铜经筒引起我的注意,它通体斑驳,似乎经历过漫长的旅途。我轻轻转动它,指尖感受到的是金属的寒凉,却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手掌交握。
正如这本《地球交响曲》,它不是一部地理笔记,也不是简单的旅行日志,而是我与世界的对话,是人心与人境的共振。
夜晚来临前,我住进了江边的一家藏式旅馆。窗外风声猎猎,屋内却因藏毯与热茶而暖意融融。
我翻开笔记,写下今日旅程的感悟。而《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我郑重地在“曲水县”三个字上画了一个圈。
我将那块石头摆在窗台,它躺在茶杯与藏香之间,安然无声,却极具分量。
夜里梦中,我仿佛又站在那座石桥上,桥下是不断流淌的江水,桥上是我尚未走完的旅程。
清晨,我站在旅馆阳台,看见江面升腾起一层轻雾,像是天地之间的一层纱。村庄、群山、还有我的影子,都沉在这缥缈之中。
我点燃一支藏香,将昨日采下的一枝野花插入香炉旁。我告诉自己:这是献给曲水的纪念,也是献给旅人内心的告白。
随后我沿着雅鲁藏布江岸散步,意外地发现一群孩子正在堆玛尼堆。他们把写着经文的石片一块块叠起,每放一块便闭目祈愿。我蹲下身,与一个男孩交谈,他说:“我爷爷说,这是给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