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我去了漯河最出名的老早市——嵩山路早市。
摊贩云集,蒸汽缭绕。豆腐脑、胡辣汤、蒸饺、煎包、糯米糕、糖油粑粑……热气混合着香气扑鼻而来。一位老奶奶正炸着锅贴,翻锅的手法一气呵成。
我买了一碗蒸米粉,坐在街边小凳上。旁边的大叔说:“你别看我们这城市名声不响,这街上可藏着老中原的魂。”
我点头。他说得对,这锅里的,是味觉,也是文化。
我写下:
“漯河的烟火,不是装饰城市的糖衣,
而是人民过日子的真情实感;
她教会人热饭,也教人善良。”
四、许慎文化园:文字之外的人文坚守
离开市区,我南行至许慎文化园。
许慎,字叔重,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被尊为“文字之祖”。这里建有许慎书院、汉碑馆、文字博物馆,一块块碑石、一座座堂宇,记录着汉字最初的脉络。
我站在“说文解字”大门下,细读篆刻着“字以载道,道以立人”的石匾,忽然感觉每一个字,仿佛都带着呼吸。
一位小学生正抄着“食”字,他念道:“一人张口为吃,两手捧器为食。”
我写下:
“漯河的文,不在传世篇章,
在那些为字造形、为意安身的执着里;
她不写传奇,只守常理。”
五、漯河人的笑:隐藏在“普通”两字后的金光
最后一晚,我在黄河路夜市吃了一碗羊肉炕馍。老板是个说话带豫腔的中年人,一边做饭一边跟我唠:“我们这儿没啥好炫的,但日子踏实,夜晚不吵,邻里守信。”
他说完笑了笑,那种笑,没有遮掩,没有讨好,没有怀疑,是“我过得还行”的笑。
我写下:
“漯河的底,不是奇迹的反转,
是平凡人日复一日的自尊与自信;
她不是要惊艳谁,只要照顾好家。”
六、食品与文字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驻马店
五天漯河之行,我走过工厂、河边、书院与菜市场,看见一座城市如何将“食”做成骨骼,将“字”写成风骨,将一口热饭、一张纸页、一杯热汤,烹成一份可守的岁月。
这不是明星城市,却是主角地区;
不是游客天堂,却是生活的主厨房;
她不讲“流量”,只讲“余温”。
我摊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