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品,人不多,香火不断。
讲解员告诉我:“契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贤臣,也是一位‘教民稼穑’的先人。”
我在碑前默念他被称作“民祖”的理由,忽然明白,所谓开国者,并不是以武力立国,而是以耕耘筑国。
我写下:
“商丘的祖,不靠权力封号,
靠一锄一锄种出的庄稼;
她不崇拜帝王,而尊重播种。”
四、应天书院与朱子讲学遗风:儒风未散的书声余响
走出商祖陵,我步入应天书院。
这是北宋时期文教兴盛的象征之一。书院中的讲台已旧,竹林风声中仍隐隐似有朗朗之音。一位白发老人在墙边写字,他的笔下,是《大学》的开篇。
我问他:“您怎么还在写?”
他答:“我年轻时候没读过书,现在年纪大了,想陪这书院一起老。”
我写下:
“商丘的书,不在考试排名,
在晨读之中,在纸墨之间,在白发之上;
她的儒,不高高在上,而日日在生活。”
五、南湖湿地与民间故事:古水之地的温柔留白
最后一天,我走向南湖湿地。
这一湖水,古称“泗水之源”。水面铺满浮萍,天鹅低翔,野鸭戏水,一群儿童在岸边嬉戏捉螺。附近还有农人晒鱼干、织渔网、插秧苗。
我在湖边遇见一位说书人,正讲述着“火神化龙、娶妻于湖”的古老传说。他说:“我们这地,有火有水,有神也有你。”
我听完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人一块糖,他们说:“叔叔,你也讲一个吧。”
我说:“我讲的,是你们长大的样子。”
我写下:
“商丘的水,不是镜面般的妆容,
是故事里泡大的童年,是日子里泛起的温柔;
她不是惊艳,是恒久。”
六、火与城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周口
五天商丘之行,我从火神台走进古书院,从商祖陵走入城墙根,从烈火走到软水,从祭祖走到日常。
这是一座内敛的城市,
她没有竖起金戈铁马的大旗,
却在泥土、纸页、砖墙、炉火中,一点一点铺展开了我们文明的底色。
她不喧哗、不闪耀、也不矫饰,
她只是轻轻点燃一盏火,然后守住那盏灯——直到今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