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涂鸦,这一切看似矛盾,却在这里达成某种和谐。
一位画画的女孩坐在弄堂转角,用水墨笔描摹一个老奶奶晒衣服的画面。我蹲下来问她:“你画的,是记忆还是现实?”
她说:“都不是,是我想留下的一点人情味。”
我写下:
“上海的生活,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答案,
而是每一扇打开的窗,每一只冒热气的锅,
让你在追梦的高楼影子下,还能闻到人间味。”
四、复兴公园与思南公馆:历史肌理下的软语回响
第三日清晨,我到复兴公园散步。
晨光下,一群老人正在跳交谊舞,脚步轻盈如云。公园边,是思南公馆,一幢幢法式洋房在法国梧桐叶影间悄然诉说一段段旧日的故事。
我走进一家书屋,墙上贴着徐志摩的一句话: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写下:
“上海的柔,不在声调上,
在那一盏不关的灯、一张不锁的凳;
她不是要你爱她的美,而是懂她的旧。”
五、崇明岛:在最边界,找到最本源的自己
第四日,我搭船去崇明岛。
从高楼林立回到湿地芦苇,这座长江入海口的“绿肺”,像是上海给自己留的一口喘息。
岛上农田铺陈,空气干净,一位农人正在田头采摘黄瓜,他说:“城市吃得再精致,到头来都得靠我们种。”
我看着那一根根新鲜的瓜,觉得比任何名牌酒店端出的餐盘都真实。
我写下:
“上海的根,不在浦东的天线,
在长江边那口泥水田里;
她知道未来走得快,也知道,不能忘记自己从哪来。”
六、人群与夜色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淮安
五天上海之行,我从塔顶走到巷口,从法租界走入农田,从热闹的地铁站走向静默的图书馆。这座城市,光鲜却不肤浅,快速却不冷酷。
她是灯红酒绿中的那盏路灯,是跨国大厦背后的那口煤气炉;
她像一部合奏曲,高潮跌宕,主旋律始终不变:活下去、走上去、别回头。
我摊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黄浦江之畔、世界回响之心、中国城市节拍最急速之地郑重落笔:
“第197章,上海已记。
她是窗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