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城市走向精密工业的脊梁。各类新能源、高端制造、光伏、医疗设备企业林立,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高冷感”,常州的工厂多了一种“人味儿”。
一位在精密车床车间工作了二十年的老师傅对我说:“我们这不叫‘机器换人’,叫‘机器助人’。”
我问他怕不怕被AI取代,他拍拍我的肩:“我们这城啊,从来不靠‘抢跑’,我们靠‘稳跑’。”
我写下:
“常州的工,不是冰冷钢铁,
而是人与机器之间的默契共鸣;
她不贪快,不浮夸,靠的是每一毫米的精准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四、青果巷:文脉未断,人心尚温
下午我去了一条不长却极有名的巷子——青果巷。
这里走出了唐荆川、赵元任、瞿秋白……青砖小路、马头墙、藤蔓垂窗,每一步都踩着文脉的余香。
我在瞿秋白纪念馆前,遇到一位小学生正认真地抄碑。我问她:“你为什么写这个?”
她说:“老师说,他爱过这个国家,所以我要记住他。”
我写下:
“常州的文,不靠吵闹宣传;
她藏在课本里、胡同里、孩童的笔尖里;
她是那种慢慢发酵的东西,酿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识字气’。”
五、太湖湾湿地:江南水网的呼吸
最后一日,我驱车前往常州太湖湾。
这里的湖水不是壮阔式的广阔,而是点点湿地相连,如一幅水墨铺展的卷轴。芦苇深处,野鸭成群,渔舟偶过,水面荡开圆润的涟漪。
我在一处木栈道坐下,有村民在远处喊号子晒网,我闭目倾听,仿佛整个江南都在呼吸。
我写下:
“常州的水,不唱情歌,
她唱的是劳作的谣,是庄稼人的应和;
她不求名流题诗,只愿鱼虾肥,稻米香。”
六、龙腾与水润之间·地图落笔·下一站无锡
五天常州之行,我从遗址走向工厂,从佛寺走进街巷,从制造车间穿梭到湖光水色。我逐渐明白,常州像一个沉稳的中年人,虽少了年少的锋芒,却多了几分真正的担当。
她不争名,不争先;
她不设防,也不怯场;
她让你一开始或许忽略,却终究放不下。
我摊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长江下游、太湖之北、文脉与工业共存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