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世界。
工程师陈师傅带我参观车间,他说:“当年我们啥都不懂,天天熬夜搞研发。有人问我们凭什么造车,我说,凭不服输。”
他戴着安全帽,眼神里有种典型芜湖人的倔强与实干。
我写下:
“芜湖的钢,不是冷冰的构件,
是腾跃的引擎,是城市从内往外的能量释放;
在这里,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是一代人的梦想载体。”
四、青弋江夜色:水墨江南,灯火人间
夜晚,我沿青弋江步道而行。
江岸两侧灯光点点,倒映在水面,如一幅缓缓流动的画卷。偶有渔舟轻摆,偶有孩童在河边放灯,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安静。
我在一家临江的老饭馆吃饭,老板娘给我上一锅徽州臭鳜鱼,她笑着说:“芜湖人嘴刁,但心热,吃得香、也活得实。”
我吃着吃着,竟然想起家中母亲炖鱼的味道。
我写下:
“芜湖的夜,是一城不舍的温度;
不是那种耀眼的夜景,而是能让人安心坐下、端碗热汤的真实。”
五、赭山公园与雕塑公园:山城一角,绿意与艺术共生
最后一日,我走上赭山。
山不高,却有湖、有亭、有松柏连天。市民们在山道上散步、练太极。山脚雕塑公园中,一尊尊静默的艺术作品映衬着远处城市轮廓,别有一番意味。
一位正在写生的女孩告诉我:“我喜欢芜湖,不是因为热闹,而是它给我空间做自己。”
我站在山顶,俯瞰江城,仿佛一切工业、文化、市井、远梦,皆在这一刻汇聚。
我写下:
“芜湖的高,不靠摩天大楼,
靠的是人心里藏着的那点不肯放弃的向上之意。”
六、汽笛声中·地图落笔·下一站马鞍山
五天芜湖之行,我从江边渡口走进城市腹地,从古街文气走向工业引擎,从钢铁中找到了柔情,也从书卷中听见了脚步。
这座城市既有水的灵动,也有车的速度;
既能造未来的引擎,也能守住老街的门;
她不争不抢,却稳稳地,站在江畔,吹着晚风,等你来走近。
我摊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汽笛与诗句并行之地郑重落笔:
“第191章,芜湖已记。
她是渡口,是引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