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吴阿蒙。
告别淮南矿区的最后一道夕阳,我沿着城市东南侧的高速驶向一座“不断长高的城市”——合肥。
车子驶入合肥市区时,是凌晨一点。
但城市的灯还亮着,街头仍有青年骑着共享电单车,地铁施工区灯火通明,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现代生活的节奏感。是的,这座城市在深夜也不睡觉。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却远不止省会。她像是个沉默不语的技术者,用十年时间,悄悄将自己从一座中部小城,锻造成了全国瞩目的“科学岛”。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地图,在巢湖之滨、合淮交界、知识与火焰共生之地郑重落笔:
“第188站:合肥。
她是东部的后花园,也是中部的发动机;
她用芯片与稻米并存的方式,写下属于时代的注脚。”
一、中国声谷:硅片之城的耳语与呐喊
我第一站来到中国声谷园区。
这里汇聚着数百家人工智能公司,从语音识别到芯片制造,从大数据算法到智能硬件,一个个不知名的实验室,在沉默中改变世界。
园区里的年轻工程师们戴着工牌、拿着咖啡、交谈节奏快得像跳动的代码。有人告诉我:“我们在训练机器说话,但更希望的是让人不再沉默。”
我看见一面玻璃墙上写着:
“如果合肥是一块芯片,那么我们就是它的电流。”
我写下:
“合肥的科技,不靠喧哗,只靠热力;
她不是想做明星,而是要做电源。
在一场场不被看见的试验里,把未来悄悄做出来。”
二、包河与巢湖:湖水之下,千年温柔
第二日,我驱车绕巢湖一周,从包河区出发,过滨湖新区、抵庐江边界。
沿湖而行,风吹水面,水鸟盘旋。有人在湖边跑步,也有老者坐着垂钓。水很宽,心也很宽。
导游介绍巢湖“水中有山”的传说,也讲到湖区“九年十涝”的往事。合肥人修了堤,也修了心,用现代排涝体系守住千年湖泊的柔情。
我写下:
“合肥的水,不是江南的细腻,
而是理性中的浪漫;
她不会滴滴答答地吟诗,
而是用科学与工程,默默守住一座城的呼吸。”
三、三河古镇:古桥、老街与青春的并行曲
第三日,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