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都督府书房内的油灯静静燃烧,映照着血骁深思的脸庞。
桌案上,三封来自北方的密信,仿似三道无形的枷锁,试图将荆州的命运与那遥远的战场捆绑。
曹操的信,言辞间带着不容置喙的霸气,名为“共讨国贼”,实则暗含招揽与施压。
若从,则荆州沦为曹氏附庸;若不从,他日曹操平定北方,荆州便是下一个目标。
袁氏残余审配、逢纪等人的联名信,则充满了悲愤与不甘,许以重利,画下了一个匡扶袁氏、共分中原的大饼。
只是,袁绍已败,这不过是落水者的挣扎,希望渺茫。
辽东公孙康的信,最为直接,也最为露骨。
他欲趁中原大乱,出兵幽冀,希望与血骁结盟,南北夹击曹操,事成之后,平分河北之地。
野心昭然若揭,但其实力与信誉,皆让人存疑。
刘沁端着参汤,莲步轻移,走到血骁身边。
她将温热的汤碗递上,柔声道:“将军,夜已深,莫要太过劳神。这三封信,即便不回,他们又能奈我荆州何?”
血骁接过参汤,暖意从手心传入。
他望着刘沁清澈的眼眸,里面没有半分政治的阴霾,只有纯粹的关切。
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探寻:“沁儿,你说,这天下,最终会是谁的天下?”
刘沁微微一怔,随即展颜一笑,仿似月下清莲悄然绽放:“天下是谁的,沁儿不知。沁儿只知,无论将军做出何种选择,沁儿都会在将军身边,为将军分忧解劳。”
这番话,平淡却真挚。血骁心中一暖,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握住刘沁柔荑,感到一阵安心。
“沁儿所言极是。”血骁道,“无论是曹操、袁氏,还是公孙康,他们想的都只是利用我荆州。我血骁,岂能甘为人作嫁衣?”
他心中已有了决断。
次日,血骁分别给三方回信。
致曹操,言辞恭敬,称颂其匡扶汉室之功,然荆州新定,百废待兴,刘表新丧,实无力北上,唯有谨守疆土,为丞相稳固后方云云。
滴水不漏,既不明确归附,也不公然翻脸。
致袁氏残余,则表示同情,痛斥曹操弄权,但荆州力弱,有心无力,唯有暗中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送上些许金银,以示“慰问”。
致公孙康,则更为直接,言明辽东与荆州相隔万里,结盟之事,不切实际。
但若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