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昊赞许的点点头。
“公达此言甚善,如今大汉,百废待举,无数方面,都急需大量人才,”
“就在明年三月初一,在各地举办贞观年首届科举春试,”
“赶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到来之前,分别举办完县试,郡试,道试,”
“一定要保障各地才子,中秋佳节之时抵达长安,参加有史一来的第一次天下会考,”
“往后每三年举办一次,争取绝不落下一名有用之才!”
这对许多老牌望族来说,有喜有忧。
喜的是选举制,给各大望族都留下足够的机会。
忧的是,世道变喽,往后很难在保证,一个家族长久兴旺下去,那些个泥腿子,也将有机会与望族子弟同台竞技。
还叫人无法串联起来抵抗。
因为安乐国早在十年前,就推出这些举措,如今的田,都已收归国库,最赚钱的生意,也在国库手中。
叫人无法聚拢财力,就无法聚拢人才为我所用。
有才之人,更愿意名正言顺的为国效力,更能名利双收。
以区区螳臂,如何能与大象角力?
…………
为了不耽误国事,内阁成员很快就选出来。
文臣以荀彧为首,其次是荀攸、田丰、郭嘉、张昭、鲁肃、刘晔、司马徽、黄承彦、许贡。
武将以张辽为道,其次是赵云、关羽、周泰、马腾、赵成、太史慈、徐庶、孙策、周瑜。
马腾完全是因为把西凉拱手相送后,给他的一个安慰奖。
此后,又迅速选举出中书省首相,荀彧,同时为太师。
荀攸为太傅,仍旧担任吏部尚书。
司马徽出任礼部尚书一职。
鲁肃被选举成为工部尚书。
黄承彦为刑部尚书。
刘晔选举为户部尚书。
张昭为左副相,许贡为右副相。
武将方面,张辽升任太尉,其余仍按照原有的五军加三军的编制。
至于内阁行走,挑一些年轻才俊,帮忙端个茶倒个水。
…………
“批奏折?批什么奏折?”
刘昊看着刚刚送来的一大堆奏白,不爽的说道:
“去,统统送到内阁去,凡遇大事,再把写着大事那个奏折送过来,否则,别拿这些鸡毛荆皮的破事来烦朕。”
荀彧:“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