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老槐树虬结的枝桠,将细碎的金斑洒在青石板路上。挑水的汉子哼着小调从树下经过,扁担吱呀声惊起几只白鸽;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蹦跳着去上学,特意绕开树根处新冒的嫩芽,生怕踩疼了这片承载着传说的土地。落霞村的日子,就像村头老水车转动的节奏,不急不缓,却自有一番岁月静好的韵味。
晓峰和阿强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故事先生"。每到夏夜,老槐树下的石磨旁总聚满了人。阿强挥舞着蒲扇,绘声绘色地描述山洞里蝙蝠群扑来的惊险;晓峰则捧着泛黄的村志,讲述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孩子们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连最调皮的虎娃(与当年受罚的虎娃同名)都不再往树洞里塞石子,反而会在雨后踮脚清理残枝,说要"帮树爷爷洗脸"。
这份敬畏之心,悄然化作守护家园的力量。村民们自发组成护林队,轮流巡视后山。他们在山脚下竖起刻着"草木有灵"的石碑,用篱笆圈起珍稀的草药;春耕时,不再有人随意砍伐老树做农具,反而会在田间地头补种树苗。就连外村来的商队,也会在老槐树下歇脚时自觉奉上清水,带走一段神秘传说。
在晓峰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议事堂"。每月十五,村民们围坐在祠堂里,商量着发展大计。阿强凭借在县城学徒时学到的手艺,带领年轻人开垦梯田,引进新的稻种;晓峰则根据古籍记载,在山坡上试种耐旱作物。老人们也不闲着,王婶教姑娘们纺织刺绣,张木匠带着后生打造精美的农具,这些物件渐渐成了集市上的抢手货。
村口的晒谷场见证着村子的变化。曾经空荡荡的场地,如今堆满金灿灿的稻谷;新建的仓库里,陶罐整齐排列,装满腌制的山货。农闲时节,村民们聚在一起制作竹编、雕刻木器,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手工艺品,通过商队远销县城。有了余钱,大家便齐心协力修缮祠堂、拓宽村道,还在老井旁盖起了学堂,琅琅读书声与鸟鸣声交织,成了村里最美的乐章。
老槐树始终静静伫立,见证着这一切。它的枝干上系满了祈福的红绸,微风拂过时轻轻飘动,宛如岁月的流苏。春日,孩子们在树下捡拾飘落的槐花,做成香甜的糕点;深秋,村民们将收集的槐叶晾干,制成驱虫的香囊。这棵承载着神秘传说的古树,早已融入村民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某个丰收的傍晚,晓峰和阿强并肩站在山坡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与老槐树的轮廓重叠在一起。远处,炊烟袅袅升起,田间传来归家的牛铃声;近处,新修的水渠蜿蜒流淌,倒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