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可是陛下,普通士卒从入伍到成为战兵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这些百姓根本不知战法为何物,即便组织起来,也未必会是那些贼兵的对手!”
“而且他们手中并无兵器,如何抵挡敌人?”
听到李骧的疑问,刘谌笑着说道:
“这就是朕找你们两个来的原因。”
“讲武堂如今已经毕业了数千人。”
“可真正能够参与军中的不过千余人而已。”
“剩下的那些人一时半会儿却派不上用场。”
“朕准备把这些人全部打散,派驻到三郡的各个村子里面去。”
“让他们去训练那些百姓,并把那些百姓组织起来。”
讲武堂已经毕业了最起码六期的学生,可除了一二三期这些学子因为是短平快突击出来的。
有机会参与到军中外,剩下的很多讲武堂学子并没有参军的机会。
倒不是刘谌不想,这些人是给大汉做人才储备的。
刘谌不会给他们下放下去当大头兵。
大汉的军队数量就这么多。
哪有那么多基层官职来安排他们?
强行安排下去的话,又会给大汉国力带来极大的负担。
毕竟再小的军官也是有俸禄的。
所以那些三期往后的学子,大部分都处在闲置状态。
现在,训练民兵是个很好的机会。
既能让他们动起来,不至于养成废物。
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将来投军后这些曾经对民兵的训练会让他们在带真正的士兵的时候做到更快的上手。
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 ,刘谌怎么会放过。
当初刘谌执意要让所有讲武堂的学子都用校长来称呼自己而非陛下。
目的就是打造一批只对自己忠心的人。
这些民兵在训练的过程中 ,也会自然而然的被这些讲武堂学子们同化。
会不自觉的加深对大汉以及自己的印象。
多么难得的一个让形象深入百姓的机会。
以往百姓对天子的尊敬更多的是一种敬畏。
是一个儒家特意打造出来的充满神性的存在。
而刘谌要走的是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这话听得李骧一阵咋舌。
别人不知道,他还不知道吗?
讲武堂的那些学子可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培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