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转头却给孙女炖了老母鸡汤,油花飘得能照见人影。她笑着道“我家大丫好不容易回来一回,当然要做些好的。”
开春学堂再开学时,院里破天荒挤满了扎小辫的女娃娃。
王婶把女儿往先生跟前推:"先生千万严加管教!"连最抠门的苏老汉都咬牙买了笔墨——他亲眼看见宋大丫给娘家捎回的绸缎料子,阳光下泛着水波似的纹路。
只有祠堂里的族老们还在嘀咕:"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话音未落就被自家婆娘啐回去:"有本事你别穿大丫捎回来的布!"
晒谷场上,小女娃们边跳格子边唱新编的童谣:"纺车转呀转,转出银元宝..."
春桃原本在村里抬不起头,如今却成了人人羡慕的娘亲。
村里那些曾经笑话她"生不出儿子"的妇人,现在都腆着脸来打听:"春桃姐,纺织厂还招人不?我家闺女也能去不?"
宋大丫的二妹宋二丫也到了读书的年纪,宋老大二话不说,直接送去了学堂。
宋老太这回不仅没拦着,还特意给二丫缝了个新书包,嘴里念叨着:"好好学,将来跟你大姐一样有出息!"
就连村里最顽固的老族长,看见宋家蒸蒸日上的日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世道,还真是变了。"
在纺织厂里,宋大丫结识了不少从各地来的姑娘。她们大多和她一样,家里原本不看重女娃,如今却因为能挣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们互相帮衬,一起学新花样,闲时还偷偷学写字、打算盘。厂里的女管事见她们勤快,便时常教
她们些本事,说:"女子不靠嫁人,也能活得体面。"
武家庄的风气彻底变了。以前嫁女儿要彩礼,现在谁家有个识字的闺女,反倒成了香饽饽。
媒婆上门说亲,女方家第一句话就是:"我家闺女读过书,工钱多少?"
宋家的故事,像一粒种子,随风散落在各个州县。
在平阳县,县衙贴出告示,凡送女童入学的人家,可减免部分赋税。
起初,百姓们半信半疑,可当隔壁村的张家闺女因识字算术,被县里新开的织坊聘为账房,月钱比壮年男子还高时,观望的人家终于坐不住了。
"读书真能换饭吃!"成了街头巷尾最常听到的话。
李家的大女儿在绣庄当学徒,因会写字记账,被东家提拔做管事,月钱翻了一倍;王家的幺女学了医术,在药铺帮忙,连县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